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课件
教案
试题
幼教
作文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三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年高考语文冲刺联合押题试卷(一)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6.12 KB
整理时间:
2021-05-29
文件简介: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年高考冲刺联合押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规范盲盒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1月26日,中消协针对盲盒市场发布消费提示称,商家过度营销、涉嫌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和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越发凸显。盲盒市场近年来热度持续走高,各行各业的商家都发现盲盒市场有利可图,希望来分一杯羹。消费者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勿盲目跟风。
盲盒,指的是在相同包装的盒子中放置不同款式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只因为有一定的概率能够“拆”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所以才购买。盲盒的异军突起是当前市场发展的缩影,有时仅仅需要一根创意的火柴,就能点亮整个天空。
现在的盲盒市场就像是一个怪圈,圈里的人玩得不亦乐乎,圈外的人看不明白。有人认为盲盒是消费者在交“智慧税”。在他们看来,消费者购买盲盒是被商家夸大的商品价值、虚构的中奖概率所误导,商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不少打着盲盒旗号销售的商品有的是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是经营者“清库存”的工具,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隐患……这些现象说明有些经营者已经玩过了。
何止是经营者,就连有些消费者也玩过了。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盲盒营销利用了消费者的赌博心理,实质是互联网赌博向商品营销的蔓延。盲盒市场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2019年8月,天猫国际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每年有近20万消费者全年在盲盒上的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要耗资百万来购买盲盒。
如果任由这些乱象存在和泛滥下去,那么盲盒市场就很有可能一路走到黑。盲盒的背后是不断涌动发展的潮流文化,潮流文化本就“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只能存在一时,不可能存在一世。如果盲盒市场不能规范发展,将会加剧退潮的到来,最终受损的还是广大消费者。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既是提醒消费者理性购买,也预示着盲盒市场不是监管死角,种种乱象将会得到逐步遏制。
市场发展依旧遵循着一些基本规律和准则,不管盲盒穿上什么外衣,其基本属性依旧是商品。因此,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确保商品的质量信息真实,不得作出虚假、夸大的宣传,保障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购买。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盲盒营销不能一路走到黑》)
材料二
在河南博物院众多文创产品中,最火的要数考古盲盒,从2月10日开始在线上上架12000个,截至2月15日已经售罄,线下每天推出500个预约号,每人限购3个,仍旧卖到脱销。春节过后,考古盲盒又恢复了每晚8点上架分分钟被秒杀的常态。
作为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王牌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将“动态文创”的概念贯彻到底。考古盲盒跳脱了传统盲盒“拆盒即结束”的设置,不仅将考古发掘融入了“拆盒”过程,更将考古“战利品”带入到一个更大的游戏中,非常符合年轻人求新求异的探索性和娱乐性的消费心理。
盲盒里精美仿制的青铜器、元宝、小铜佛、铜鉴、玉器、纪念牌、陶器等“奇珍异宝”,通过多道工序,进行“做旧”,尽可能呈现文物出土时的状态。包装改了12稿、版本更新6次、翻模20多次……“无论是文案、包装,还是内部设计,我们都有精益求精的空间。”宋华表示,“‘考古盲盒’的‘盲’是科普文化之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最初猎奇探宝逐渐转变成现在热衷探寻宝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考古盲盒’真正实现了它的科普价值。”
“好的文创产品一定要能讲得出故事,有说头,有辨识度,有记忆点。”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开发科科长杜华说,卖出去的产品要和公众产生情感连接,让人愿意向外“安利”,自觉或不自觉地起到对文物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考古盲盒’的火爆正是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说,文创产品要想被市场所接受,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背后的文化和创意。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让冷门偏门的考古热起来、被公众熟起来。”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把“考古发掘”从被动学习变为有趣的主动探索,吸引着年轻人通过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拉近他们和历史文化的距离。
(摘编自《工人日报》《挖盲盒、“古钱币”巧克力河南博物院为何如此会玩?》)
材料三
“考古盲盒”将文物跟“潮玩”概念结合,是让传统活起来的新尝试。
在很多人眼中,文物连接的是“传统”,盲盒代表的却是“潮”,二者似乎不搭。但“考古盲盒”却将二者较好地捏合:让文物形象借盲盒形式出圈,也能让曲高和寡的文物形象跟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大众更贴近,还能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的“转码”,连接起过去与当下。而好玩的游戏化体验,也能带动人们学习与感受的热情。
近些年来,文创产品出圈动作频现,故宫文创日历就曾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而“考古盲盒”将文物跟“潮玩”概念结合,也是让传统活起来的新尝试,类似的尝试也多多益善。当然需要提醒的是,“考古盲盒”这样的新兴消费热点,也应注意避开某些盲盒产品自掘的陷阱——要在正统性、品质感、价格与质量等方面多加考虑。毕竟,考古盲盒不是简单的生意,还被赋予了传播与延续文化的使命。
(摘编自韩浩月《“考古盲盒”爆红:文物“出圈”,文化“入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少消费者存在着赌博心理,想当然地认为之前没有买到,下一次买到的概率就会变大,从而进行冲动消费。
B. 在盲盒的消费群体中,有不少是未成年人,他们对市场风险的辨别能力相对较低,因此成为被收割、被套路的对象。
C. 传统盲盒拆盒即结束,考古盲盒拆盒即开始考古,通过盲盒的形式,把仿制的“珍奇宝藏”埋藏其中,让文物“活”起来。
D. 面对百花齐放的商业创新,监管部门应及时介入,肃清行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针对盲盒市场热度持续走高的现象,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提出规范管理的主张。
B. 材料二以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爆红为例,分析其原因在于“盲盒”与“文物”结合的新颖性,可操作互动的趣味性、传播性以及蕴含历史文化的知识性。
C. 材料三既肯定了考古盲盒拉近了人们与文物的距离的优点,也对当前文创产品的发展作出了思考,这种正反对比论证,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数据,体现了新闻报道语言的严密、严谨,增强了说服力。注重语言形象化,都运用了拟人修辞。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故宫文创产品“故宫口红”“故宫日历”“故宫雪糕”等,挖掘自身丰富的文化元素,贴近群众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
B. 以康熙、乾隆、雍正等帝王“萌萌哒”造型、“大内咪探”“故宫猫”为典型代表,将可爱呆萌的形象与庄严肃穆的历史巧妙结合,吸引消费者眼球。
C. 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
D. 故宫和腾讯合作将《海错图》作为QQ表情包素材进行宣传,团队着手做“海错”主题的各类文创,包括小家电、装饰画、家居用品等。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有人认为,在对待盲盒现象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C 3. C
4. 开篇提出论点,由盲盒市场近年来热度持续走高引出规范盲盒市场的话题。接着阐释定义,指出盲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问题,从盲盒的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角度,提出盲盒存在的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提出规范盲盒市场发展的必要性。
5. 示例一:同意
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盲盒市场乱象丛生,如果任由这些乱象存在和泛滥下去,那么盲盒市场就很有可能一路走到黑。必须规范发展。
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考古盲盒借盲盒东风,让年轻人从最初猎奇探宝转变成热衷探寻宝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真正实现了它的科普价值。
示例二:不同意。
两者关注的目的相同,都是盲盒市场的发展。材料一讨论的是盲盒市场不是监管死角,种种乱象将会得到逐步遏制。材料二讨论的是好的文创产品一定能被市场所接受。
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他们对市场风险的辨别能力相对较低,因此成为被收割、被套路的对象”错误,依据原文文句“消费者购买盲盒是被商家夸大的商品价值、虚构的中奖概率所误导,商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分析可知,商家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商品没有过硬的竞争力等都是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原因。故此种说法强加因果、以偏概全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这种正反对比论证,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理解错误,阅读材料三可知,材料三是对盲盒产品的发展提出建议,没有正反对比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观点是把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的“转码”,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C.论证了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不属于文创产品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六个文段,第一段开篇提出“规范盲盒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之观点,后从当今社会现象入手,针对盲盒市场热度持续走高的现象,提出规范管理的主张。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提出文中重要概念“盲盒”,即文章的陈述对象,本段落阐释了“盲盒”定义,指出盲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文章三、四、五段集中笔墨,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从消费者和盲盒的经营者论述“盲盒现象”的两面性,提出盲盒存在的问题。
文章第六段在结构上照应第一段,在内容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确保商品的质量信息真实,不得作出虚假、夸大的宣传,保障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购买”之观点,故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1)理论上:首先要明确观点,“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后归纳概括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观点,如果回答“同意”,就要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如果回答“不同意”,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点,或者从反面出发,明确两者材料不能放在一起简单判定不同的原因。
(2)同意:材料一:首先,从材料一节选的标题“盲盒营销不能一路走到黑”可以看出,其次从文本内容可看出,材料一开篇鲜明提出“规范盲盒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之观点,后从盲盒的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当前盲盒市场存在的问题,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运用的语言也是“语重心长”式的,作者认为盲盒市场乱象丛生,如果任由这些乱象存在和泛滥下去,那么盲盒市场就很有可能一路走到黑。必须规范发展。故材料一是悲观的。材料二:从文章标题“挖盲盒、‘古钱币’巧克力河南博物院为何如此会玩?”分析可知,作者对“盲盒”持肯定态度,材料二以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爆红为例,分析其原因在于“盲盒”与“文物”结合的新颖性,可操作互动的趣味性、传播性以及蕴含历史文化的知识性。认为考古盲盒借盲盒东风,让年轻人从最初猎奇探宝转变成热衷探寻宝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真正实现了它的科普价值。故作者的观点是乐观的。
(3)不同意: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二者关注的话题是一致的,即目前盲盒市场的发展趋势,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于目前盲盒市场乱象丛生的现象,不能任由这些乱象存在和泛滥下去,要规范发展,那么种种乱象将会得到逐步遏制。材料二是以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爆红为例,提出“把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的‘转码’,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之观点,作者认为好的文创产品一定能被市场所接受。二者关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故观点有异同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书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他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这无疑是一种贱业。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我会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其实只剩下大盗刘唐或莽夫武松——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时光于是悄悄的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醒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哑了。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而最重要也是最不幸的,乃是他时常发病,他不能按时开书,有时候他要在中间停好几天。
最后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就在不久以前,我已经好几年不曾听说书人的书。我到城隍庙里,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它的大殿原先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雄伟,现在又如何卑陋;先前我们以为神圣的现在又如何可怜了啊!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
“他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说书人死了。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杠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他病的很长远吗?”
“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
“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
“他压根儿没有家。”
“那么他也没有儿子吗?”
“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游丝在空中飞动,有的挂在草上;郊野上,一望几乎看不见行人。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的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吗?你也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侠义勇敢的天地吗?埋葬的人走了,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凡是回忆中我们以为好的,全是容易过去的,一逝不再来的,这些事先前在我们感觉上全离我们多么近,现在又多么远,多么渺茫,多么空虚!……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撒谎家”形容“说书人”,是因为说书的内容多为被演绎过的历史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是夸大或虚构的。
B. “定更炮”“大钟”和“云牌”声音的变化说明说书时间之久,听众久久不肯离去,直接描写说书内容的引人入胜。
C. 作者最后一次到小城,将城隍庙现在的荒凉和原来的热闹对比,衬托出说书人在我心中的地位以及对我的影响。
D. 这篇小说篇幅简短,故事内容简单,不以人物性格的独特与情节的曲折取胜,呈现给读者的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
7. 文章结尾在小说结构和内容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疑问句和感叹句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说书人的赞美,对现实的反思,引发读者深沉的思考。
B. 文章结尾深化主题,说书人死去的荒凉情景和开篇说书人说书的精彩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C. 叙述人称除了“说书人”和“我”,还出现了“你”和“我们”,人称的转换极具议论效果。
D. 荒凉是本文的感情基调,它既指小城外乱坟岗的荒凉无人,又暗指人心的荒凉和社会的冷漠。
8. 小说三处写到说书人的长衫,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案】6. B 7. C
8. 从蓝布长衫,到灰绿色长衫,到破长衫。长衫的变化折射出说书人境遇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表现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说书人生活的困顿,生命的卑贱。他孤苦无依,最终被社会遗弃。
9. 赞美说书人技艺高超,对他展示给人们的美好侠义天地表现出无限眷恋;赞美说书人执着精神以及自尊自爱的品质;对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被小城的人们渐渐遗忘感到遗憾,对传统的文化精神失去了活力感到痛惜。以散文笔法叙事,淡化情节,但以细节的变化暗示人物每况愈下的情形,直观而耐人寻味。在回忆性的叙述中加入了议论和抒情,由“我”的情绪连贯起作品,充分表达出同情、感叹和反省。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直接描写说书内容的引人入胜”错误,应为侧面描写。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人称的转换极具议论效果”错误,应为“抒情效果”。第一人称“我”便于直接抒情,采用第二人称“你”形成与说书人直接对话的效果,感情色彩更为浓郁,强烈表达出对说书人的赞美,从“我”到“我们”,更是跳出了个人视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共情、共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第一处是作者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第二处是再一次见到说书人“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第三处是最后一次见到已经去世的说书人“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这三处长衫很明显是同一件长衫,可见暗示了说书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孤苦无依,生活困顿。最后一处的描写,更体现了说书人生命的卑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情感和对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
小说开头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说书人技艺高超的赞美。说书人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但是凭借自己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表达了作者对说书人自尊自爱精神的赞美。小说结尾“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侠义勇敢的天地……多么渺茫,多么空虚”,表达了作者对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的赞美,以及对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被小城的人们渐渐遗忘的遗憾,对传统的文化精神失去了活力,显得荒凉破败感到痛惜。
从手法上来看,这篇散文属于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淡化人物,主要通过作者的片段细节化的描写和议论抒情来表达情感,点明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熙祚,字仲缉,武进人。父纯仁,泉州推官。熙祚举天启四年乡试。崇祯中,为兴宁知县。奸民啖断肠草,胁人财物。熙祚令赎罪者必啖多草,以是致死者勿问,弊亦止。课最,征授御史。十五年冬巡按湖南。李自成陷荆、襄,张献忠又破蕲、黄,临江欲渡。熙祚抵岳州,檄诸将分防江浒,联络偏沅、郧阳二抚形势。会贼马守应据澧州,窥常德,土寇甘明扬等助之。熙祚至常德,击斩明扬。五月还长沙。
及武昌、岳州相继陷,急令总兵尹先民、副将何一德督万人守罗塘河,扼要害。而巡抚王聚奎乃撤守长沙,贼遂长驱至,聚奎率溃将孔全彬、黄朝宣、张先璧等走湘潭,长沙不能守。先是,熙祚令蔡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不从。惠王避地至长沙与吉王谋出奔熙祚奉以奔衡州衡州桂王封地也聚奎兵至大焚劫桂王及吉惠二王皆登舟避乱。熙祚单骑赴永州为城守计。未几,聚奎复走祁阳,衡州遂陷。永州士民闻之,空城逃。三王至永州,聚奎继至。越日,全彬等亦至,劫库金去。熙祚乃遣部将护三王走广西,而己返永州拒守。贼骑执之,献忠叱令跪,不跪。贼群殴之,自殿墄曳至端礼门,肤尽裂,不屈。使降将尹先民说之,终不变,见杀。事闻,追赠太常少卿,谥忠毅。
弟永祚,字叔远,由选贡生屡迁兴化同知,擒贼曾旺。后以副使知兴化府事。大清兵入城,仰药死。弟绵祚,字季延。崇祯四年进士,为吉安永丰知县。邻境九莲山,界闽、粤,贼窟其中,绵祚请会剿。贼怒,率众攻。绵祚出击,三战三捷。贼益大至,绵祚伏兵黄牛峒,大破之。积劳得疾,请告归。兄弟三人并死王事。
(《明史·刘熙祚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王避地/至长沙与吉王谋出奔/熙祚奉以奔衡州/衡州/桂王封地也/聚奎兵至/大焚劫/桂王及吉惠二王皆登舟避乱/
B. 惠王避地至长沙/与吉王谋出奔/熙祚奉以奔衡州/衡州/桂王封地也/聚奎兵至大焚/劫桂王及吉惠二王皆登舟避乱/
C. 惠王避地/至长沙与吉王谋出奔/熙祚奉以奔衡州/衡州/桂王封地也/聚奎兵至大焚/劫桂王及吉惠二王皆登舟避乱/
D. 惠王避地至长沙/与吉王谋出奔/熙祚奉以奔衡州/衡州/桂王封地也/聚奎兵至/大焚劫/桂王及吉惠二王皆登舟避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可以用名,表示谦虚;称人可以用字,表示尊敬。
B.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定为每三年一次,中试者称为“贡士”。
C. 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性质的官职,主要纠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不法行为。
D. 追赠,也作追封,主要是实物形式的物质追赠或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熙祚治理有方,聪明且有谋略。奸民吃断肠草来威逼人财物,刘熙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命令赎罪的奸民必须服用更多的断肠草,弊病因此得以根除。
B. 刘熙祚临危不乱,尽心匡扶社稷。外有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不断逼迫,内有巡抚王聚奎弃城而逃,到处抢掠。刘熙祚奋力防守,护送诸王逃亡。
C. 刘熙祚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赴死。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永州;兵败被俘,他和部下将领都不改气节。他不屈服于贼寇的淫威,最终壮烈殉国。
D. 刘熙祚满门忠烈,为国尽忠职守。刘熙祚和弟弟刘永祚为了国家献出生命,宁死不屈。刘绵祚屡立战功,积劳成疾。兄弟三人都为王朝之事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
(2)越日,全彬等亦至,劫库金去。熙祚乃遣部将护三王走广西,而己返永州拒守。
14. 请结合文本,谈谈刘熙祚坚守气节的具体体现。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蔡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险要的地方,可以设置营寨来防守,不能让贼寇越过这里。”
(2)第二天,孔全彬等也到了永州,抢劫府库金银后离开。刘熙祚派兵护送桂、吉、惠三王逃往广西,自己返回永州坚守。
14. 宁死不跪,不受威逼;惨遭殴打,坚贞不屈;不受引诱,坚守节操。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D.“避地至长沙”是状语后置句,不能分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
结合前后语境,“桂王及吉惠”为“登舟避乱”的主语,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项。
句子大意是:这时惠王到长沙躲避灾祸,与吉王计划逃走,刘熙祚把他们送到衡州。衡州是桂王的封地,王聚奎的军队也逃到了这里,大肆焚烧抢掠,桂王、吉王、惠王都乘船避难。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中试者称为‘贡士’”错,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他和部下将领都不改气节”错误。原文“使降将尹先民说之”,可以看出尹先民已经背叛。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去,距离; 栅,名字作动词,设置营寨; 逾,越过。
(2)题得分点有:越日,第二天;走,逃跑;拒守,据险坚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需要对能够表现刘熙祚气节的内容进行筛选概括,本题的有效区间在第三段,结合文本“贼骑追执之,献忠叱令跪,不屈。贼群殴之,自殿墄曳至端礼门,肤尽裂。使降将尹先民说之,终不变,见杀”,叛贼抓住刘熙祚,献忠大声责骂命令刘熙祚跪下,刘熙祚不跪。叛贼们一起殴打他,把他从殿前的台阶上一直拖曳到端礼门,他的皮肤全部裂开,仍然不屈服。叛贼又派降将尹先民去劝说,刘熙祚最终没有变节,被叛贼杀害。每一句话为一个层次,具体理解概括出来。
参考译文:
刘熙祚,字仲缉,常州府武进人。父刘纯仁,曾经担任泉州推官。刘熙祚在天启四年乡试中举。崇祯年间担任兴宁知县。有奸民吃断肠草来威逼人财物,刘熙祚审察后命令赎罪的奸民必须服用更多的断肠草,因此致死的也不过问,弊病因此得以终止。朝廷考核政绩,他的政绩最好,因此朝廷征召授予他御史的官职。崇祯十五年冬,刘熙祚巡察湖南。李自成攻陷荆州、襄阳,张献忠攻破蕲州、黄州,准备渡江。刘熙祚抵达岳州,用檄文命令各个将领分别防御江边,联系偏沅、郧阳二抚的势力。恰逢贼寇马守应占据澧州,伺机图谋常德,当地贼寇甘明杨等协助马守应。刘熙祚赶到常德,斩杀甘明杨,五月回到长沙。
等到武昌、岳州相继陷落,刘熙祚紧急命令总兵尹先民,副将何一德率领万人守卫罗塘河,控制要害。但巡抚王聚奎却撤离长沙守军,贼寇长驱直入,王聚奎率领败将孔全彬、黄朝宣、张先璧等逃往湘潭,长沙失陷。在此之前,刘熙祚命令蔡道宪招募士兵,招募到五千名壮丁进行训练,都能作战。到这时他亲自率领这支军队,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守罗塘河。王聚奎得知流贼逼近,非常害怕。蔡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险要的地方,可以设置营寨来防守,不能让贼寇越过这里。”王聚奎不听从。这时惠王到长沙躲避灾祸,与吉王计划逃走,刘熙祚把他们送到衡州。衡州是桂王的封地,王聚奎的军队也逃到了这里,大肆焚烧抢掠,桂王、吉王、惠王都乘船避难。刘熙祚独自骑行奔赴永州为守城出谋划策。不久,王聚奎又逃往祁阳,衡州失守。永州士民听说后纷纷逃亡,永州成为空城。桂、吉、惠三王至永州,王聚奎随即而至。第二天,孔全彬等也到了永州,抢劫府库金银后离开。刘熙祚派兵护送桂、吉、惠三王逃往广西,自己返回永州坚守。叛贼抓住刘熙祚,献忠大声责骂命令刘熙祚跪下,刘熙祚不跪。叛贼们一起殴打他,把他从殿前的台阶上一直拖曳到端礼门,他的皮肤全部裂开,仍然不屈服。叛贼又派降将尹先民去劝说,刘熙祚最终没有变节,被叛贼杀害。他的事迹被朝廷听说,朝廷追赠他太常寺少卿,谥号忠毅。
刘熙祚的弟弟刘永祚,字叔远,从贡生多次升官做了兴化同知,擒拿贼寇曾旺。之后凭借副使身份管理兴化府。大清兵攻入兴化,刘永祚服毒自杀。刘熙祚的弟弟刘绵祚,字季延。考中崇祯四年进士,担任吉安永丰知县。邻境九莲山,是闽、粤的边界,贼寇聚居在山中,刘绵祚请求派兵会剿。贼寇发怒,率众人攻打。刘绵祚率兵出击,连战告捷。贼寇更加蜂拥而至,刘绵祚在黄牛峒埋伏,大破贼寇。刘绵祚积劳成疾,请求告老回乡。兄弟三人都为王朝大事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直公归南郑拜省
岑参
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
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北堂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注】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
B. 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
C. 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实写两人分别,第六句想象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D. 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但友人来不及陪伴母亲,又要踏上边疆征程。
16. 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首联通过世人的赞叹来侧面描写,颔联正面写友人写文章一气呵成;夸张。第三句写友人虽下笔万言,但瞬间一挥而就,无须修改;用典,对比。第四句使用曹植七步诗的典故,并将友人和曹植进行比较,赞美了友人的才华。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又要踏上边疆征程”理解有误,“征期”是指“远行的日期”,这里指亲人对友人思盼和思归,这种思乡之情促使友人想要早日返乡归家。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题题干要求解答“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考查指向的是诗歌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和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答题。
从修辞手法来看,有夸张和用典的手法。“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这里表示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万言不加点”中“万言”有夸张的成分。“七步犹嫌迟”,“七步”使用了曹植七步诗的典故。
从表现手法来看,此“七步犹嫌迟”一句将友人和曹植进行对比,表示曹植七步成诗已是才华横溢,而友人“犹嫌迟”,进一步突出友人文采。
从描写手法来看,首联“世人皆叹奇”一句,通过世人的赞叹来侧面描写,颔联正面写友人写文章一气呵成,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而赞美友人文思敏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铺写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定乎内外之分 (4). 辩乎荣辱之境 (5). 角声满天秋色里 (6).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易写错的字词有:蜉蝣、沧、粟、辩、脂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它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的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是一部闻名世界的线装书。
京杭大运河不像长江、黄河那样的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从西到东,直奔大海。(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河流都是自然形成的,河水之力也只能因势利导;而大运河是人工开挖的,其目的就是让它给社会造福,让它勤奋地工作。几千年来,它展示着人类的文明史。运河两岸一座又一座的大小城镇,都因它的开通而兴起。不仅运河水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滋润、孕育着沿岸的儿女和城市。运河边的建筑,如会馆、河埠、码头、桥梁、船闸及漕运衙门等都是为在实际生产中的使用而建。
历史上,一条大运河,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融合。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运河人自然是智者,运河两岸早已谱写了动听的田园牧歌。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总是文文静静,水波潋滟,一头连着美丽的西子湖畔,一头连着雄伟的万里长城。
B. 它一头连着雄伟的万里长城,一头连着美丽的西子湖畔,总是文文静静,水波潋滟,。
C. 它总是文文静静,水波潋滟,一头连着雄伟的万里长城,一头连着美丽的西子湖畔。
D. 它一头连着美丽的西子湖畔,一头连着雄伟的万里长城,总是文文静静,水波潋滟。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B.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C 19. A
20. 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儿女和城市。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依据所填文句前面的文句“京杭大运河不像长江、黄河那样的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从西到东,直奔大海”分析可知,从上下文衔接和照应上看,括号内的句子应该先总说京杭大运河的特点,且括号里内容和“汹涌奔腾,气势磅礴”形成对比,所以“文文静静,水波潋滟”在前,据此可排除B、D项;前面说京杭大运河不像长江、黄河那样“从西到东”,所以在地理方位上应是“从东到西”,应先说“万里长城”,再说“西子湖畔”。故排除A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是一部闻名世界的线装书”运用比喻修辞,把“京杭大运河”比作“线装书”。
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势气如山”是比喻;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以“护”写“水”,以“送”写“山”,是拟人;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绿”借指“叶子”,以“红”借指“花”,是借代;“肥”“瘦”是拟人;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和“情”谐音,一语双关。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成分残缺,“不仅运河水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滋润、孕育着沿岸的儿女和城市”成分残缺,后面一个分句缺少主语,将“运河水”放在“不仅”的前面;第二处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为先“孕育”后“滋润”。修改后的句子应为: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儿女和城市。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公安局公布了2020年新生儿起名的热门名字,“梓睿”和“梓晴”分别名列男孩和女孩起名热门排行榜首位,并再度引发社会对“新重名现象”的热议。
每个时代的名字种都会有一些造成大量重名的热门字,而限制一个时代父母想象的,________。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的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男孩爱用“军”“国”“强”“伟”等字,女孩爱用“芬”“芳”“秀”“丽”等字。这些寄寓父母期望的字直白而热烈。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话语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个人意识也逐渐觉醒。父母除了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要有一定成就之外;还希望孩子做个“幸福的人”“有智慧的人”“性格美好的人”……__________。所以现今起名的热门字,大多都具有明显的内涵化特征——每个字的背后基本都有很大的解读空间,能容下很多生动而复杂的期盼。
我们感谢这个时代激发父母创造出了这么多有美好寓意的名字。但是同时,人们一股脑儿地选择一些热门字,__________,这也是没有必要的。父母可以对自己选择子女名字的思维过程进行自觉地检视,判断是真正实现了新意,还是落入了一个新意覆盖下的窠臼。
2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空不超过20个字。
【答案】21. 是时代特定的话语环境;任何直白的字都难以寄寓这些期盼;造成“新重名现象”
22. “新重名现象”引发社会热议。不同时代的话语环境导致重名热门字不同(成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真切表达)。家长起名可以追逐新意,但要不落窠臼。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处,是对下文分析的一个总说,下文具体分析了不同时代重名热门字不同的原因,从下文的阐述可知,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时代的话语环境不同。此处应该填入谓语和宾语,所以此处可填写“是时代特定的话语环境”。
第处,应填横线后句子的原因,并且和横线后的句子构成了对比关系,此句意思为直白的字难以表达这些复杂多样的期盼,故此处可填写“任何直白的字都难以寄寓这些期盼”。也可根据前文,希望孩子成为"幸福的人”等都属于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愿望,故填写“成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真切表达”。(两个答案都可)
第处,此处内容是对“人们选择热门字”这一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并且结合第一段所提到的陈述对向“新重名现象”可知,此处可填写“造成‘新重名现象’”。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的能力。
通读文段内容可知,第一段提出现象,“新重名现象”的具体表现和引发热议;第二段讲述了每个时代的名字可能都有一些造成大量重名的热门字,并分别叙述了不同时代起名字的特点,并点出了这种现象是时代特定的话语环境造成的;第三段总结并提出个人建议,即父母起名可追逐心意,但不能人云亦云,给人审美疲劳。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是变局中最大的自变量。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但是中国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内部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面临核心科学技术引进受限等难题。
纵使时代变迁,但是总有一些东西亘古不变,值得我们坚守,比如勤劳善良、温厚朴实的美好品质,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勇气,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道义、担当……
面对世界百年难遇的时代大变局,中国应如何应对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应如何处理变和不变的关系?请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任他七十二变,依然齐天大圣
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但内心依然住着齐天大圣;风会堆积沙子的形状,却不会改变沙子的本质;水可以气势滚滚、波涌浪叠,也可以为云为雨、为虹为霞,但它依然是水……
时代变化如何之快?日新月异、白云苍狗、“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都发生在霎那之间。人们费尽心机捕捉它,可它转眼就无迹可寻了。而所谓成长,其实就是适应这个时代。
七十二变,改变的是一具皮囊。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2020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充满变数的一年。它既是我国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决胜之年也是人们被新冠疫情侵袭的一年。可以说它是迎接幸福的一年,也可以说成是充满苦难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可以暂缓经济建设,动而后谋定,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不计代价。所以我们能在短短数月之内,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当然我们面对的变化还有很多,我们的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内部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面临核心科学技术引进受限等难题。所谓兵无常势,就是在风云莫测的战场上,我们能够顺势而为、因时而变。若我们能“因敌变化而取胜”,我们就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从而抓住机遇、不战而胜。
这个时代总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柯达的破产、诺基亚被收购、实体店面临的危机,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这个不争的事实。改变意味着与辉煌的昨天告别,意味着拿拥有的现在去赌未知的明天。但改变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成为无根之萍,我们依然有要坚守的东西。
齐天大圣,不变的是一颗丹心。
杜甫有诗:“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不管是鲲鱼还是鹏鸟,不管它身处北冥还是背负青天,它都有图南的志向。叶嘉莹曾说:“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正如古时的人们向往月宫的嫦娥,今日的我们追寻奔月的梦想。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对皎月的探索从未停止。处于新冠疫情中的人们,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外卖小哥,虽然处境不同,但都有一颗献与亿兆生灵的丹心。电影《熔炉》中有一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的,时光夺去我们的容颜,磨去我们的锋芒,但我们仍要坚守我们的初心,比如勤劳善良、温厚朴实的美好品质,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勇气,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道义担当……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人只有坚守初心方有随世推移的力量,才能在历尽干帆后找到曾经的少年。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我辈青年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应深深扎根土中,修剪内心招摇的枝桠,方能不断汲取营养,成为参天大树,此时才能有不凝滞于物的眼界和乘时之变化的能力,花果山的美猴王才会成为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段是从“变”的角度进行阐述: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做法和态度在变,中国的国家实力在变;国家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要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变……
第二段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述: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不能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不能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勤劳勇敢的品质不能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美德不能变;终身学习、勇于探索的求知态度不能变……
构思上,“变”与“不变”的思辨关系需要呈现。思考“时局之变”和中国应对的“变”或者“不变”之间的关系。
行文中,考生需要结合国内外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否则流于宽泛空洞。
【立意】1. 因时而变,莫忘坚守;
2. 非“变 ”无以为进,非“不变 ”无以为守;
3. 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4. 固守战略,顺势而为;
5. 变体现着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心性和信念;
6. 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
7. 改变或是坚守,皆是民族复兴之帆。
【素材】1.苏武牧羊,爱国之心未变
当苏武身陷异国,不得归。当苏武面对敌人逼利透,坚持不叛国,彰显在他身上変与不变清晰可见。在敌国,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便摆在他面前的是高官厚禄,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为什么?这正是他那永恒不变的国精神啊!身处的环境虽然变了,但那爱国精神永不变!这种不変的精神将永远为我们所铭记。不管国际国内环境如何变化,不变的应是我们的爱国之心。
2.白芳礼生活艰苦,助人之心未变
每天蹬三轮载客白芳礼,把仅仅的微薄的收入都积攒起来,捐给贫困的孩子们上学。随着白芳礼老人年龄的增长,他做工作越来越吃力,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帮助孩子们。直至他病倒后,躺在病床上的他,仍不忘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将留给自己治病的钱全部捐出。白芳礼的行为,让我看到他助人的精神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的精神感染了全国的人,他的精神永载史册!世界瞬息万变,国内外的形势并不容乐观,但是不变的却是一颗助人之心。
3.比尔·盖茨成功创业,奋斗之心未变
作为世界著名IT企业——微软公司的创立者,他身价上亿。管理公司的理念是“不断创新,再创新……”比尔•盖茨本可以享受豪华奢侈的生活,但他以一颗平常人的心,一直在奋斗,努力经营他的公司,使微软不断扩大不断变强,始终屹立于行业前锋。他那不变的精神正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外界的変化永远摧毁不了他不变的精神!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精神亘古长存。若想成功,必须要保持一颗奋斗的心。这种精神转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使自己永站在时代前列,不会被潮流所掩盖。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Copyright © 2010-2011
jastkj.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
桂ICP备130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