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三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2022年陕西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90.50 KB         整理时间:2022-04-16
文件简介:
2022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里使用的命运概念,是指生命有机体所具有的一种不可改变的、必然的行为趋势、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生存是生命的天命,因而生存就是一切生命不可改变的命运。同样,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就不能维持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生存。因此,人类必须顺势而行,尊重自然生命,保护自然,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作是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得以保全的必要条件。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
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
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
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
但是,西方的生态学家们却沉浸在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论之中,企图用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代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也说过,“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是同样愚蠢的”。我们当代所需要的生态哲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当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哲学从根本上堵塞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也使得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失去了存在基础。
(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的文明中内涵不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B. 在农业文明生产中,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人的作用只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C. 农业生产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工业生产是通过对自然的改造而创造的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人造物”。
D.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科学抛弃以前的文明、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因素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过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生存是生命的天命为立论前提,阐明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思考必须建立在让生命生存这个基础上。
B. 本文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当代的生态哲学。
C. 文章用“生态哲学”概念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文章既具有哲学的思辨性,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D. 作者认为,西方生态学家们企图用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代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是错误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维持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可持续生存的前提,我们必须尊重保护自然。
B. 人类与自然不是争夺各自利益敌人,人类既要尊重自然,又要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改造”自然。
C. 按照“否定之否定”的理论,我们现在所构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也不是人与自然的终极关系。
D. 农业生产是“自然性生产”,所以该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而不是由人直接制造出来的。
【1~3题答案】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因素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过程”错误,范围扩大。由原文“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总分总结构”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介绍当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哲学,不属于总结论述,本文整体采用的是“总分结构”。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农业生产是‘自然性生产’,所以该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而不是由人直接制造出来的”错误,因果倒置。由原文是“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可知,原因是“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而结果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1年,位于赤道附近的菲律宾吕宋岛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在热带东风的作用下,火山灰从菲律宾一直飘到印度。火山爆发形成了烟柱,传播十分迅速,仅3周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宽广的烟柱带:火山爆发还产生了大量有害气体。其中二氧化硫就超过1500万吨。受此次火山爆发的影响,中东及南半球南部地区的气温下降明显,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夏天。1992年的夏天,两地的气温比往年平均值低2℃。
为什么会产生火山爆发这一现象呢?这要从地球内部的结构说起。位于地壳固体岩石下面的区域叫做地幔,这里的岩石密度比地壳岩石大,但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这里的岩石变成一层厚厚的液态物。陆地地壳厚度约为35千米,海洋地壳厚度约为6千米,地幔厚度比地壳厚得多,约为2900千米,地幔一直延伸到地核。位于地幔顶层和地壳下层之间的流动的炎热岩石叫做岩浆。岩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旦地壳岩石出现裂缝它就向上涌出,这就是火山爆发的原因。
上升的岩浆堆积在地面以下很深的地壳空洞里,这里叫作初级岩浆室。越来越多的岩浆进入初级岩浆室后,岩浆室里面的压力不断增加,最后岩浆冲破上面的岩石,沿着阻力最小的通道上升,填充了更接近地表的二级岩浆室。当二级岩浆室的压力逐渐升高时,其顶部向上膨胀,使得上面的岩石凸起。在地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凸起部分——熔岩丘。它的出现说明岩浆室已满,火山即将爆发。
岩浆流动的通道叫火山管。火山的每个岩浆室都拥有火山管。岩浆最后沿火山管冲破上面岩石的阻力,喷出地面。从岩浆室上升的岩浆必须破坏上面的岩石,排除路障。这就会引发许多震级较小的地震。
火山爆发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倾空了距地面最近的岩浆室。室内压力下降,岩浆室最后因无法承担上面岩石的重量而塌陷。地面上的塌陷处叫作火山口。
并不是所有的火山爆发都会影响气候。火山喷发时,必须向平流层喷出大量的微小颗粒,才能改变气候。在平流低层几乎不会出现空气垂直运动,但会出现水平运动。这意味着喷射到平流低层的物质会沿水平方向散落,但降落速度很慢,因此它将在大气上层中停留几个月,甚至几年。
如果火山位于赤道附近,那么它爆发后对气候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它会使喷入平流层中的物质运动到另一个半球,一旦这样,它将影响到两个半球的气候。
反射也会影响气候。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反射光线,表面反射光线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不同物体因性质,形状,大小等因素的不同,对光的反射率也有所不同。整个地球的平均反射率大约是30%,雪花的反射率约为80%,黑色路面的反射率约为7%。一般说来,因为平流层中的空气是透明的,所以反射率几乎为零。然而微小的颗粒却能反射射入的光线,所以增加了平流层的反射率。这些微小颗粒还形成了一层薄雾,这层雾太高太薄,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地表,从而起到冷却的作用。
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和尘粒是大气污染的主要自然污染源,它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我们看来,火山喷出的熔岩流能破坏土地和村庄,但它们还会带来更加不幸的后果:火山喷发释放到平流层中的气体和灰尘将会导致气候变化,这可能会导致饥荒,成千上万的人可能因此而丧命。
(摘编自迈克尔·阿拉贝《空气中的烟、雾、酸·明天的空气会怎么样》)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在最外层,其厚度远小于地幔,地幔一直延伸到地核,其岩石密度大于地壳岩石的密度。
B. 岩浆是位于地幔顶层和地壳下层之间的流动的炎热岩石,当地壳出现裂缝时,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涌出地表,从而形成爆发的火山。
C. 进入初级岩浆室的岩浆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二级岩浆室,当二级岩浆室压力升高后,岩浆通过火山管,冲破岩石的阻力,喷出地面。
D. 火山爆发后,距离地面最远的岩浆室的岩浆几乎会被倾尽,岩浆室内的压力下降,无法承担岩石的重量而塌陷,从而形成了火山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岩浆室上升的岩浆排除路途中的障碍,哪里薄弱就涌向哪里,最后冲破地壳岩石的阻力喷出地面,从而引发许多震级较小的地震。
B. 材料介绍了火山的形成和喷发的原因,强调了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比熔岩破坏土地和村庄更为严重。
C. 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和尘粒被喷入平流层,沿水平方向散落,由于降落速度很慢,被运动到另一个半球,对整个地球都产生巨大影响。
D. 地球的平均反射率高于黑色路面,但不及雪花,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微小颗粒形成一道厚障,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地表而起到冷却作用。
6. 皮纳图博火山爆发为什么会导致中东及南半球南部的气温下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6题答案】
【答案】4. D    5. B   
6. ①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形成的烟柱传播快、范围广、持续时间长。②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时,大量微小颗粒进入平流层,形成薄雾,因反射遮光降温。③皮纳图博火山位于赤道附近,其爆发后喷入平流层的物质会运动到另一个半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距离地面最远的岩浆室”理解不当,原文说的是“火山爆发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倾空了距地面最近的岩浆室”,因此应为距离地面最近的岩浆室。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哪里薄弱就涌向哪里”分析不当,原文说的是“岩浆最后沿火山管冲破上面岩石的阻力,喷出地面”,应为沿着火山管向上流动。
C.“被运动到另一个半球”说法错误,并不是所有的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和尘粒都会被运动到另一个半球,而是“如果火山位于赤道附近”时,才会有这种情况。
D.“形成一道厚障”分析不当,原文说的是“这些微小颗粒还形成了一层薄雾,这层雾太高太薄,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地表”,应为形成一层薄雾,而不是一道厚障。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依据原文“在热带东风的作用下,火山灰从菲律宾一直飘到印度。火山爆发形成了烟柱,传播十分迅速,仅3周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宽广的烟柱带”“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夏天”可知,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形成的烟柱传播快、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因此会波及到中东及南半球南部,从而成为为此地气温下降的原因;
依据原文“反射也会影响气候”“这些微小颗粒还形成了一层薄雾,这层雾太高太薄,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地表,从而起到冷却的作用”可知,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时,大量微小颗粒进入平流层,形成薄雾,因反射遮光降温,这也是此地气温下降的原因;
依据原文“如果火山位于赤道附近,那么它爆发后对气候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它会使喷入平流层中的物质运动到另一个半球,一旦这样,它将影响到两个半球的气候”“位于赤道附近的菲律宾吕宋岛的皮纳图博火山”可知,皮纳图博火山位于赤道附近,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其爆发后喷入平流层的物质会运动到另一个半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家父子
毕飞宇
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
老马的儿子马多不说四川话。马多的说话乃至发音都是老马启蒙的,四川话说得不错。可是马多一进幼儿园就学会用首都人的行腔吐字发音了,透出一股含混和不负责任的腔调。语言即人。马多操了一口京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
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
转眼间马多进入青春期,脚也大了,手也大了,嘎着一副公鸭嗓子,看上去既不像大人又不像孩子。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马多的考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学校高兴,老马也跟着高兴。
在一个风光宜人的下午,老马被一辆面包车接到了校内。依照校方的安排,老马将在体育场的司令台上向所有家长做二十分钟的报告《怎样做孩子的父亲》。老马是在行政楼二楼的厕所里头被马多堵住的。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老马摸着儿子的头,开心地说:“嗨!”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说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马多皱了眉头说:“普通话,知不知道?”老马又笑,说:“兹(知)道。”马多回头看了一眼,打起了手势,“是zhī dao,不是zī dao,”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
回家的路上,老马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两瓶蓝带啤酒、两听健力宝易拉罐。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老马望着桌子,很自豪地回顾下午的报告。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只是马多回家比平时晚了近一个小时,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双象牌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
老马搓搓手,说:“吃饭了,有基围虾。”老马看了一眼,说:“还有健力宝。”
马多说:“得了吧。”
老马端起了酒杯,用力眨了一回眼睛,又放下,说:“我记得我说普通话了嘛。”
“得了吧您。”
老马笑笑,说:“我总不能是赵忠祥吧。”
马多瞟了一眼电视说:“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
老马把酒灌下去,往四周的墙上看,大声说:“我是四川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主席能说湖南话,我怎么就不能冒出几句四川话!”
马多说:“主席是谁?右手往前一伸中国人民就站立起来了,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
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老马呵斥说:“你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
“凭什么?”马多的语气充满了北京腔的四两拨千斤,“我凭什么呀我?”
“我打你个龟儿!”
“您用普通话骂您的儿子成不成?拜托了您呐。”
老马在这个糟糕的晚上喝了两听健力宝,两瓶蓝带啤酒,两小瓶二两装红星牌二锅头。那么多的液体在老马的肚子里翻滚,把伤心的沉渣全勾起来了。老马难受不过,把珍藏多年的五粮液从床头柜里翻上桌面,启了封往嘴里灌。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人伤怀。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摊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它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他妈的不是肉。对于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老马猛拍了桌子,吼道:“马多,给老子上酒。”
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马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马多说:“看这个干什么?”老马推过空酒杯,说:“看我的儿。”马多说:“抬头看呗。”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
“喝多了。”马多冷不丁地说。
“我没有喝多!”
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
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叙述老马的祖籍,经历启蒙马多讲四川话、对马多的“京腔”感到失望等为矛盾冲突的展开做了铺垫。
B. 老马喝酒后拿出全家福仔细辨认,体现了对过往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生活的怀念,还有对与儿子沟通不畅的失望之情。
C. “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这句看似平常的交代,却为父子交锋提供了表达素材。
D. 马多两次对父亲说“喝多了”,简短的言语中折射的心迹是——父亲酒喝多了,现在没法与他谈摘掉土老帽的问题。
8. 作品中的老马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老马的泪水一下子汪开了”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7~9题答案】
【答案】7. D    8. ①破碎家庭中的中年汉子。妻子离他而去,青春期的儿子马多老是跟他对着干。②坚守本土文化。他虽然在北京住了多年,还是一口川腔不改。③有着朴素的幸福观。马多考出了“成果”,他也跟着学校高兴;报告会之前,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会面,他幸福得不行。   
9. ①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上定格的幸福,在现实的反照下使老马心头泛起苦涩滋味。②与青春期儿子难以沟通的中年单身父亲无人言说的隐痛。③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理解后的感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父亲酒喝多了,现在没法与他谈摘掉土老帽的问题”分析不当,马多两次对父亲说“喝多了”,表现了马多对父亲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与体谅。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马多抢白老马“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老马呵斥说:‘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他妈的不是肉”“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等内容可知,老马是破碎家庭中的中年汉子,他的妻子离他而去,青春期的儿子马多老是跟他对着干。
由“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可见,他虽然在北京住了多年,还是一口川腔不改,可见老马是一个坚守本土文化的人。
由“马多的考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学校高兴,老马也跟着高兴”“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可见,马多考出了“成果”,他也跟着学校高兴;由“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可知,报告会之前,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会面,他幸福得不行,这表明老马有着朴素的幸福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由“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摊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它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他妈的不是肉”“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可见,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上定格的幸福,而现实中儿子与自己对着干使老马心头泛起苦涩滋味,所以他的“泪水一下子汪开了”。
由“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马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它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他妈的不是肉。对于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可见,与青春期儿子难以沟通的中年单身父亲无人言说的隐痛。
由“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可见,老马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理解后的感动得落泪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丹阳人朱治尝为孙坚校尉,见袁术政德不立,劝孙策归取江东。时吴景攻樊能、张英等,岁余不克。策说术曰:“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定天下。”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将兵千余人,骑数十匹,行收兵,比至历阳,众五六千。时周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将兵迎之,仍助以资粮。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进攻横江、当利,皆拔之,樊能、张英败走。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者。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策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竟以牛酒劳军。
策为人美姿颜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乐为致死策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丹阳笮融依繇为盟主,礼据秣陵城,融屯县南,策皆击破之。又破繇别将于梅陵,转攻湖孰、江乘,皆下之,进击繇于曲阿。繇同郡太史慈时自东莱来省繇,会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①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于神亭,策从骑十三,皆坚旧将辽西韩当、零陵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②。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繇与策战,兵败,走丹徒。策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告谕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③,复除门户④;不乐者不强。”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注】①许子将:刘繇的幕僚。②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③一身行:一人当兵。④门户:家庭。此指该家的徭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策为人美姿颜/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乐为致死/策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
B. 策为人美姿/颜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乐为致死/策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
C. 策为人美姿颜/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乐/为致死/策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
D. 策为人美姿颜/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乐为致死/策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始置于秦朝,为中级军官,属官为丞与司马。
B. 长吏,官名,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该官执掌的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C. 相,辅佐最高主政长官的人,文中的“彭城相”,就是辅助彭城最高主政者的人
D. 盟主,古代诸侯会盟的领袖或主持者,后泛指同盟领袖或倡导者。文中指盟兄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策采纳了朱治的建议,以辅佐舅父吴景讨伐樊能,张英为由返回江东,边走边招兵买马,到达历阳时,队伍就扩大到了五六千人
B. 孙策渡过长江之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且军队纪律十分严明,秋毫无犯,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地送去牛肉和美酒慰劳他的军队。
C. 孙策攻打刘繇,有人劝刘繇任命太史慈为大将抵抗孙策,刘繇为显自己能耐,不肯任命太史慈为大将,只让太史慈去负责侦察敌情。
D. 孙策打败刘繇后进入曲阿,慰劳赏赐将士,恩施百姓,减轻徭役,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附,得到的士兵和战马很多,威势震撼江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周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将兵迎之,仍助以资粮。
(2)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载,慈亦得策兜鍪。
【10~13题答案】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当时周瑜的伯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率兵迎接孙策,并资助给他财物和粮食。
(2)孙策刺中了太史慈的战马,并夺得太史慈脑背后插的手载,太史慈也夺取了孙策的头盔。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孙策英俊潇洒,谈笑风生,性格豁达开朗,能听从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用人,因此见过他的士人和百姓,乐意为他效死力。孙策攻取刘繇的牛渚营,全部缴获了仓库中的粮食和武器。
“能笑语”中,“能”为能愿动词,做谓语,其宾语为“笑语”,若把“颜”放在“能”之前,只能做主语,则语义不同,故只能在“能”前断开,排除B;
“乐为致死”中,“乐”为意动用法,以……为乐,引申为“乐意”,其宾语为“为致死”,故应在“乐”前断开,排除C;
“刘繇”为“牛渚营”的定语,故应在“牛渚营”后断开,排除D。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 “文中指盟兄弟”错,根据原文“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丹阳笮融依繇为盟主”可知文中的“盟主”指同盟的领袖。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概括的能力。
C. “刘繇为显自己能耐”概述不当,根据原文刘繇的话“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可知,应为刘繇怕被许子将笑话,即为了不失自己的面子而没有任用太史慈为大将。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从父”,伯父,叔父;“为”,担任;“将”,率领;“助以资粮”,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资粮助(之)”;“助”,资助,帮助。
(2)“刺”,刺中;“揽”,夺取,揽取;“得”,得到,夺取;“兜鍪”,头盔。
参考译文:
当初,丹阳人朱治曾经任孙坚的校尉,看到袁术不能建立德政,就劝孙策返回故乡夺取江东。当时,吴景正在攻打樊能、张英等人,一年多的时间也没有取胜。孙策劝袁术说:“我家过去对江东地区的民众有恩,我愿意帮助舅父吴景讨伐横江。攻下横江后,趁机回乡招募士兵,可以得到三万人,来辅佐您平定天下。”袁术知道孙策怨恨他,但他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在会稽,孙策不一定能打败他们,就同意了,上表朝廷推荐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率领一千多名士兵,几十匹战马,边走边招兵买马,到达历阳时,已经有五六千人。当时周瑜的伯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率兵迎接孙策,并资助给他财物和粮食。孙策十分高兴,说:“我有了你的帮助,事情定会办妥。”于是就进攻横江、当利,全都取胜,樊能、张英战败逃走。孙策渡过长江,转战各地,所到的地方都攻破,没人能够抵挡他的军锋。百姓听说孙郎要到了,都失魂落魄。各地官员都弃城逃跑,到深山中躲避。等到孙策到后,军队奉命,不敢抢掠,连鸡狗青菜都不敢随便拿取,对百姓秋毫无犯。百姓于是十分高兴,争先恐后送去牛肉和美酒来慰劳孙策的军队。
孙策英俊潇洒,谈笑风生,性格豁达开朗,能听从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用人,因此见过他的士人和百姓,乐意为他效死力。孙策攻取刘繇的牛渚营,全部缴获了仓库中的粮食和武器。当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丹阳人笮融推举刘繇为盟主,薛礼据守秣陵城,笮融驻扎在秣陵城南,孙策都把他们打败了。孙策又打败了刘繇驻扎在梅陵的军队,然后进攻湖孰、江乘,全部攻克,于是就进攻在曲阿的刘繇。刘繇同郡人太史慈这时从东莱来看望刘繇,正好孙策来攻打刘繇,有人劝刘器可以任命太史总为大将。刘繇说:“我如果任用太史惩为大将,那不是让许子将嘲笑我吗?”只让太史慈去负责侦察敌军的情况。当时,太史慈独自带领一名骑兵在神亭和孙策突然相遇,孙策的随从骑兵有十三人,都是孙坚的旧将,有辽西人韩当、零陵人黄盖等。太史想就向前出去,正好与孙策相对。孙策刺中了太史您的战马,并夺得太史憋脑背后插的手戟,太史慈也夺取了孙策的头盔。这时两家的骑兵都赶来相救,于是就各自散去。刘繇与孙策交战,失败之后,逃到丹徒。孙策进入曲阿,慰劳赏赐将士,对百姓施恩惠,发布命令,通告各县:“刘繇、笮融等人从故乡带来的将士来投降的,一概既往不咎,一家有一人愿意从军的,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不愿意从军的也不勉强。”十天之内,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附,得到两万多名士兵,一千多匹马,威势震撼江东。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送陈羽①
[唐]韩愈
落叶不更息②,断蓬无复归。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注】①陈羽:公元792年与韩愈同登进士第,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在。②息:生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题既寓含着典型的环境气氛,又寓含着事件与人物,对理解全诗具有重要作用。
B. 首联紧扣诗歌标题,以“落叶”“断蓬”的意象互相解释,落笔即定下诗的感情基调。
C. 颈联以“悄悄”状二人交谈意切,“悠悠”状月辉之寒,暗示出与友人分手的无奈。
D. 尾联运用反问语气,一反一般送别诗依依惜别之窠臼,赋予感情昂扬向上的基调。
15. 这首诗流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14~15题答案】
【答案】14. C    15. ①漂泊无依。他在送陈羽时以“落叶”和“断蓬”为喻,流露出与陈羽一样漂泊不定的心绪。②与朋友惺惺相惜。他与陈羽为同年学子,不期而遇之际,有一种相互依靠的感觉。③心胸旷达。尾联“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两句,表达出与陈羽分别时的旷达胸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手法的能力。
C.“暗示出与友人分手的无奈”主观臆断,应为以月之寒冷衬托出与友人情之深切。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紧扣送别,写主人公如同落叶飘飘,如同断根的飞蓬,居无定所,表达了主人公漂泊无依之感。“飘飘终自异”直接表达主人公漂泊不定的心绪。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描写主人公与朋友陈羽一样漂泊天涯,居无定所,如今天涯相逢,可以暂时互相依靠,表达了与友人惺惺相惜之情。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写主人公与友人深夜长谈,友情深重,仿佛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但是尾联“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直抒胸臆,乐观旷达,指出谁说少年分别,会泪湿衣襟呢?用反问语气,表达出二人共有的分别时的旷达胸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句指出蜩和学鸠所飞之低,又对斥鴳认为“________________”就是飞的最高限度给予一定的嘲讽。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名句揭示了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不会被假象迷惑的道理。
【16题答案】
【答案】    ①. 抢榆枋而止    ②. 翱翔蓬蒿之间    ③.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④.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⑤.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⑥.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榆枋、蓬蒿、作、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千年古城与百年冬奥浪漫邂逅,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延伸,实现奥林匹克理念与东方古国灿烂文明的积极融汇,也是中华民族            、砥砺奋进精神血脉的薪火相传。作为重要点位的火炬传递,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长城、张家口阳原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都怀有鲜明的特色和寓意。森林公园“中轴神韵”,寓意古都历史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交汇;“民族之脊”八达岭,展示不畏强敌、            的民族精神;“远古足迹”遗址公园,(   )。随着火炬手们的接力传递,奥运火种沿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轨迹,燃烧起每个国人的“奥运梦”“中国梦”,激荡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和            的澎湃之力。
圣火飞扬,点燃中国激情力量。每一位接力传递、勇敢奔跑的火炬手,既承载着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对于奥运的祝福与期望,也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传递到每个奋进的中国人心中,在            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再出发。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强不息   富贵不淫   前赴后继   坚忍不拔
B. 生生不息   富贵不淫   一往无前   坚甲利兵
C. 自强不息   英勇不屈   一往无前   坚忍不拔
D. 生生不息   英勇不屈   前赴后继   坚甲利兵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祖先们的繁衍生息、文明创造蕴藏着
B. 蕴藏着中华民族祖先们的繁衍生息、文明创造
C. 中华民族祖先们的繁衍生息,文明创造被蕴藏
D. 把中华民族祖先们的繁衍生息、文明创造蕴藏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火炬传递的重要点位,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长城、张家口阳原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寓意。
B. 作为重要点位的火炬传递,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长城、张家口阳原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寓意。
C. 作为火炬传递重要点位,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长城、张家口阳原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都怀有鲜明的特色和寓意。
D. 作为火炬传递的重要部位,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长城、张家口阳原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寓意。
【17~19题答案】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自强不息”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此处表示中华民族努力向上,永不松懈的进取精神,应选“自强不息”。
第二处:“富贵不淫”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英勇不屈”指勇敢出众,不屈不挠。此处表示中华民族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应选“英勇不屈”。
第三处:“一往无前”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前赴后继”指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一往无前”可以用来修饰“力”,“前赴后继”不能用来修饰“力”,此处应选“一往无前”。
第四处:“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坚甲利兵”指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此处表示中华民族毫不动摇的坚定意志,应选“坚忍不拔”。故选 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括号前面两个分句的谓语部分都是动宾式结构,括号中的部分也要与之对应。
A.为主谓式短语,句式与上文不对应。
C.运用被动句,句式与上文不对应。
D.运用“把”字句,句式与上文不对应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的语病。
“作为重要点位的火炬传递”语序不当,根据下面句意,应以“重要点位”为主语,改为“作为火炬传递的重要点位”;
“怀有……特色和寓意”动宾搭配不当,改为“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寓意”。
D.“部位”与其复指“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长城、张家口阳原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不应称,不合逻辑。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吃素”的人越来越多。素食除了粮食之外,更多是蔬菜与水果。有人问,   ①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差异。一般地说,大多数蔬菜所含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都要高于水果,但水果中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以及芳香物质、香豆素等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比蔬菜更加丰富,再加上大多数水果可以生食,营养成分不会因高温烹调而流失,从这一角度看,   ②   。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用水果代替蔬菜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水果与蔬菜中的营养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不能互相代替。所以,    ③    ,蔬菜也不能代替水果。
既然蔬菜与水果这么重要,那么,干脆只食蔬菜与水果,不吃粮食算了。其实,这更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管吃下了多少水果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人类餐桌上的主角。人类离不开主食,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离开了主食,人类生命不可能维持长久。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1题答案】
【答案】20. ①蔬菜与水果哪一种营养更高呢  ②水果的营养更加丰富一些  ③水果不能代替蔬菜   
21. ①把人类离开主食比喻成鱼儿离开水,突出了主食的重要性。②化抽象为具象,使抽象的道理表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是问句,结合后面的回答“要搞清楚二者的差异……大多数蔬菜所含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都要高于水果”可知是比较二者的营养差异,故应填“蔬菜与水果哪一种营养更高呢”;
 ②此处是比较的结果,由“但水果中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以及芳香物质、香豆素等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比蔬菜更加丰富,再加上大多数水果可以生食,营养成分不会因高温烹调而流失”可知“水果的营养更加丰富一些”;
 ③此处为结论句和对照句,结合“不能互相代替”“蔬菜也不能代替水果”可推知“水果不能代替蔬菜”。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把“人类离不开主食”比喻为“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水是鱼的生命之源,鱼儿离开谁会死亡,以此突出主食对人类的重要性;
重要的程度有多大是抽象的,而“鱼儿离不开水”是具体的,这里化抽象为具象,使抽象的道理表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更能引起读者的重视。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举行的国家卫生健康委例行发布会透露,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
如此高的近视患病率,让家长们十分焦虑。从中小学开始放暑假至今,上海市一些医院的近视门诊就挤满了小近视患者和陪伴的家长。近视门诊“火爆”的背后,其实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家长们“管”得太晚了。
请结合材料,以“青少年的眼睛健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河北石家庄市2022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1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