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三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广东佛山市2022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66.50 KB         整理时间:2022-04-16
文件简介:
2021—2022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二)
2022.4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踪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我国代有“类书”之编纂。《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列“元气”“大初”“太极”等条,没有对“天”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渊鉴类涵》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天”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
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应在传承时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要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倡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 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
(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期,1998年3月)
材料二:
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 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论这个问题。
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一分析。
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注释。《左传》的叙述单独也可以成为一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注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
《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卦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
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用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等来解释《老子》。
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注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
(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方的解释学大致发端于对《圣经》的解释,但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
B. 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寻汉文对应词汇,便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注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
C.东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尽管完全不同,但都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且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D.《韩非子》以“法”“术”“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注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注释经典的玄学之法评价较高。
B.不同“类书”编纂方式有所不同,概念选取也有差异,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
C.《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
D.《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旨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毛诗序》对《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
C.《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D. 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九年之久。
4.《高中语文》提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写议论文既要“为时而著”,(有现实针对性:又要“目中有人”,有读者意识,请据此分析材料“议论的针对性”。(4分)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一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狗之晨
老舍
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把嘴更往深里顶了顶,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
“大黑!”
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到门洞去才看看。顺着门缝往外看,喝,四眼已经出来遛平了!四眼是老朋友: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 抢舟头,闹恋爱,和大黑过不去!
“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
大概也要开门了,大黑猜摸着。这么一想,赶紧跑到大院去。果然,刚到大院,就听见开门声。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
出了街门,抖了抖身上的毛,向空中闻了闻,觉得精神十分焕发。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
刚这么坐好,黄子由东边来了。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嘴是方的,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向黄子摆摆尾巴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又要顾及自己的尊严。他微微地回了回头,呕,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耳朵又微微的往上立,可是其余的地方都没敢动。
黄子过来了!几乎是要挨着大黑了。大黑的胸部有些颤动。可是黄子还好似没看见大黑,昂然走过去。
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顺墙根往前溜。这样,如遇上危险,至少屁股可以拿墙作后盾,减少后方的防务。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大黑并不“大”;大黑的“大”和小花的“小”,都不许十分较真的。可是他极重视这个“大”字,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拚一拚。狗的世界是不和平的,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
远处有吠声,好几个狗一同叫呢。细听,有她的声音!她,小花!大黑向她伸过多少回舌头,摆过多少回尾巴,可是她,她连正眼瞧大黑一眼也不瞧!不是她的过错,战败二青和黄子,她自然会爱大黑的。大黑决定去看看,谁和小花一块唱恋歌呢。快跑。别,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可不得了,谨慎一些好。四六步的跑。
看见了: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可是,四眼也个子不小哇,至少四眼的尾巴卷得有个样儿。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
大黑叫开了。虽然不敢过去,可是在远处示威总比那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的小哈巴狗强多了。那边还有个小板兔狗,安然的在家门口坐着;大黑的身分增高了很多。凡事就怕比较。
那群大狗打起来了。打得真厉害,啊,四眼倒在底下了。哎呀四眼:呕,活该;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看,四眼又起来了,扑过小花去了,大黑的心差点跳山来了,自己耗着转了个圆圈。啊,好!小花极骄慢的躲开四眼。好,小花,大黑痛快极了。
那群大狗打过这边来了,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假如一被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往后退,眼睛呆看着小花,她今天特别的骄傲,好看。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杀杀气吧!闻了小板凳一下,小板凳跳起来,善意的向大黑腿部一扑,似乎是要和大黑玩耍玩耍。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牙露出来,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小板凳真不知趣:轻轻抓了地几下,腰儿塌着,尾巴卷着直摆。大黑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不怕他,嘴张开了,预备咬小东西的脖子。正在这个当儿,大狗们跑过来了。小板凳看着他们,小嘴儿撅着巴巴的叫起来,毫无惧意。大黑转过身来,几乎碰着黄子的哥哥,比黄子还大,鼻子上一大道白,这白鼻梁看着就可怕!大黑深恐小板凳的吠声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把大黑给围在当中。可是他们只顾追着小花,一群野马似的跑了过去,似乎谁也没有看到大黑。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
风也似的,小花在时,他们在后紧随,又回来了!躲是来不及了,大黑的左右都是方嘴——都大得出奇!小花,好像是故意的,挤了他一下。他一点也不觉得舒服,急忙往后退。后腿碰着四眼的头。四眼并没招呼他。
一阵风似的,他们又跑远了。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后面小板凳追上来,一劲巴巴的叫。大黑回头龇了龇牙:干吗呀,你!似乎是说。
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倒在台阶上,舐着腿上的毛。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倒在台阶上,舐着腿上的毛。
门外有人拍门。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老太太去看门,大黑跟着,拼命地叫。
送信的。大黑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邮差安然不动。
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怎这么讨厌,一边去!”
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撩着食盆,把一切都忘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黑认为自己的灵魂在老太太手里拿着,既表现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也与结尾呼。
B.老太太给狗取“大黑”这个名字,寄托了她对狗的希望,希望他改变胆小怕事的性格。
C.大黑对小花的爱并非是真诚坚定的,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恋的心理安慰和自大的臆想。D. 大黑在知道门外的是送信的邮差的前提下,依然作“扑着往外咬”之势,可见护主心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了一只狗从早晨睡醒到胡同上跑了一圈回到住家这样简单的故事,但情节却起伏有致,变化多端。
B.小说在描写大黑时采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通过细节展示出大黑形象的丰富性和典型性。
C.小说的情节冲突主要来自性格矛盾,如大黑的自大和自卑,想象中的野心和性格上的懦弱、行动上的懒惰。
D.小说以“狗之晨”为题目,“晨”既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
8. 文中画线部分反映了“大黑”怎样的心理变化?(4分)
9.有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小说创作中的俏皮、讽刺、以及新奇的叙述视角,均被老舍吸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已未朔、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宵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3分)
A.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B.金人不道/传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C.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D.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朔,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朝菌不知晦朔”的“朔”与文中的“朔”同义。
B. 巡幸,旧时帝王巡视各地。文中是对高宗害怕金军入侵而逃跑的委婉说法。
C. 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所乘之车,因用为帝王代称,文中指高宗。
D. 两京,两个京城的合称。有多种说法,文中指宋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纲兼任御史营史后,与高宗谈论当下形势。他认为抗金的第一要务是任用有能力的人如张所、傅亮负责管理好河北、河东。
B. 面对宋高宗想巡幸东南,李纲认为即使不能选择上策去关中,也应该到襄、邓二州,以示不忘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
C. 李纲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据理力争,当皇帝想罢免傅亮,李纲不异以辞职来进谏。
D.李纲担任右相期间,因与黄潜善、汪伯彦的政见不合,就将不停地弹劾自己杀宋齐愈和招兵买马的张涘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4分)
(2)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4分)
14.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极力反对迁都东南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①?
眼边俗物②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臞③。
尚策爬沙④追历块⑤,未甘直作水中凫。
【注】①三吾:永州有港溪、峿台和峿亭,称为“三吾”,代指永州,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县丞②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③臞:消瘦。④爬沙: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⑤历块;形容良马行走神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接着写诗人久久目送友人的车马扬尘离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二人友情之深厚。
C.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更加突显对友人再次乘兴来访的期待。
D.第五句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以此反衬出友人的高洁风雅。
16. 南宋张镃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著默写(本题共1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杜甫忧国忧民,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用明喻和借喻手法写月光和树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阑干”一词多意,既有纵横交错的意思,亦可指栏杆。含有“阑干”一词的精彩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阳光和煦,母亲带着回乡的我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抱折耳根。山野还是一片枯黄。折耳根却_______泛出一丝春意。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悄然生长。青红的折耳根嫩叶_______头来,叶片正面是醇和的绿色,叶片背面呈紫红色,与红土地______。
向来勤劳的母亲挖折耳根极有经验。她将新叶周围一锹一锹的泥土挖开,折耳根露出来,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白白的,细细的。多么旺盛的生命!在寒冷的季节里,它们静静扎根,汲取营养。待到大地回温,便向上生长,迎接第一缕春风的洗礼。露出地面的两片新叶,像竖立起的猫耳朵,聆听着春天里鸟儿的鸣啭。
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_______ 。如今,它逐渐走上各地的餐桌。离乡在外的我,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尖。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星星点点   伸出   浑然一体    锋芒毕露
B.星罗棋布    探出   水乳交融    锋芒毕露
C.星罗棋布   伸出   水乳交融      脱颖而出
D.星星点点   探出   浑然一体     脱颖而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她一锹一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挖开,折耳根露出来,节上长者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白白的,细细的。
B. 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折耳根露出来,白白的,细细的,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
D. 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折耳根露出来,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白白的,细细的。
20. 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句话说:“当你叹气的时候,幸福就会溜走”。但事实上,从身体机能的角度来看,与其说“幸福会溜走”,不如说“可能对身体有好处”。
叹气往往是在我们担心或苦恼的时候发生的。在这些情况下,人们胸部和腹部的肌肉会收紧变硬,呼吸会变浅,进而导致血液中缺氧。为了缓解缺氧现象,身体会①_______ 来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来维持整个身体的氧气供给。交感神经系统具有升高血压和心率,从而激活身体的作用。另一方面,②_______, 负责使身体放松。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是“油门”与“刹车”的关系。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人体很难感受到其存在的如呼吸、心跳、血液流动、内脏的运作和温度调节景许多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运转的功能。保持神经系统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当一个人担心时,③______, ,从而打破了平衡。而通过“唉”一声来长舒一口气,能够让浅呼吸变深,从而使副交感神经系统更加活跃,从而消除了这种主导作用,恢复了平衡。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每句不得超过3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学校团委制作并发布了一张宣传画。

宣传画图文并茂、意蕴丰富,不仅给人精神上的鼓舞,不安引人深思,请你结合宣传画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就材料而言,中国并未建立起系统的“解释学”理论,只有历代对经典的解释。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D
【解析】
A项,依据材料,作者确有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但并未否定其对中国的“解释学”的创建的意义价值。就材料一内容而言,即使“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但通过对方法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认识。
B项,“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理解判断有误,依据材料,作者强调的是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有助于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而非带来困扰。
C项,“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理解判断有误,文中只是提到《公羊传》《谷梁传》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但并未对哪一种叙述注释更为精准作任何的分析评价。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3、D
【解析】
A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而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这体现了“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
B项,《毛诗序》对《诗经》的注释,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
C项,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
D项,文人唱和是一人吟咏歌唱,另一人写诗相和的行为,并不是对经典的阐释。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的观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4、
①“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议论要有现实针对性,材料二末段把对中国解释学的创建置于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思考,有较强的现实意义。(1分)而且,1998年提出的“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1分)
②“目中有人”中“人”,即读者,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读者一般为社会科学专业研究者,(1分)因此表达上引经据典,例证丰富;表述严谨,用语准确。(1分)
【解析】
每点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题目结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的知识链接,为学生理解“议论要有针对性”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支架,即“为时而著”与“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中所说的“现实针对性”与“读者意识”。本题的设题体现并落实了“考教融合”的命题理念与导向。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5、
①材料一里汤一介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对“经典”进行解释的现象,提出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思考,提出了“中国解释学”的目标是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时的有效,并考虑了从传统经验的分析研究里探索对概念的选取和解释;(2分)
②材料二里汤一介在材料一观点的基础上,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中国古代对经典注释的三种主要形式为例,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解释方法和“中国解释学”对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研究的重要意义;(2分)
③两则材料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也初步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现了汤一介先生“中国解释学”探索过程研究的发展性。(2分)
【解析】
本题审题重点为“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尤其是“探索”一词,结合两篇文章的题目《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及具体内容,可知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由材料一对能否创建的思考,再到材料二中对中国解释学三种注释形式的思考归纳,逐步形式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两篇文章,实则是对同一个学科问题的研究探索过程的共同呈现。
每点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运用文中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C
【解析】
A项,“既表现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理解有误,依据文中内容,老太太是小黑的主人,饮食由老太太提供,小黑对老太太更多是依仗与服从,是否忠诚,依据文中内容无法判断。
B项,老太太给狗取名“大黑”,从文中老太太对大黑的态度可知,并非是有所寄托。
D项,并非是“护主心切”,而是狗仗人势,想在主人面前表现一番。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对作品中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7、D
【解析】
“晨”确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但“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脱离文本与作者原意,属于曲解臆断。小说着力揭示病态,倾向于批判而非乐观。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
8、
①四眼曾经帮助过大黑,而现在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哎呀四眼”,大黑不免有些担心四眼;(2分)
②大黑嫉妒四眼比自己更亲近小花,现在看到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呕,活该”,幸灾乐祸,心中痛快。(2分)
【解析】
每点2分,由“结合文本”和“心理状态”构成。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考生掌握理解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9、
①俏皮:本文寓庄于谐,笔调幽默风趣、灵动机智而又蕴含戏谑调侃,显出俏皮的特点。心理描写,“大黑”碰到“黄子”时的心理;动作描写,“大黑”夹着尾巴顺着墙根往前溜;语言幽默风趣,如“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拚一拚”;情节生动逗人,如“大黑”与“小板凳”的“玩耍”等;(2分)(形象、语言、情节等任答其一即可)
②讽刺: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暗讽时人,揭示国民性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2分)
③新奇的叙述视角:相较于一般小说的叙述视角,本文的叙述视角独特,以“狗”的视角展开叙述,显得新颖奇特。(2分)
老舍在小说的创作上把三者融为一炉,自成风格。
【解析】
每点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
10、D
【解析】
“不道”意为“不讲道义”,“金人”为“不道”主语,故“道”后当断;“专”意为“专门”,修饰“以诈谋取胜”;“中国”是“不悟”的主语,故不能断开;“天命未改”是主谓短语,“陛下”是“总帅”的主语,而非“未改”的宾语。故正确答案应为D项。
本题考查考生借助句读知识,整体理解文意,剖析重点语句结构的综合能力。
11、A
【解析】
A项,“朔,农历每月的末一天”错误,朔,是农历每月第一天。
本题考查考生借助文本语境推断正误能力,借助教材已知知识推断未知常识的能力。
12、D
【解析】
D项“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李纲被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理解掌握信息和整合梳理信息的能力。
 
13、
(1)国家的保存和灭亡,在此可见分晓,我当用辞去官职去力争这件事。
(2)先生在出仕和退隐上很果决,(虽然)是得到了道义,(但)如何对付进谗言的人呢?
【解析】
(1)  关键点,各1分:“于是”,在此;“去就”,离去或留下,担任或辞去职务,此处偏向“不担任官职”“离职”“抛弃官职”“辞去官职”;“争”,力争,抗争;大意1分。
(2)关键点,各1分:“决”,果断、果决;“得”,得到,获得;“如……何”,固定结构,对(把)……怎么样。大意1分。
(1)第一个“之”,主谓间助词,可不译;“焉”,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可不译)本题考查准确锁定关键词语,翻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4、
①精兵健马尽在西北,起于西北则足以占据中原而领有东南,反之则不行;
②若放弃中原,则内忧外患,东南也不得安宁;
③曾经降诏,应许留在中原,迁都东南则失信于天下。
【解析】
每点1分,共3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核心人物、主要事件及影响等关键信息的整合运用能力。
 
【参考译文】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甲午日,召李纲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初一日,李纲到达皇帝巡幸所居之地(应天府),上奏说:“金人不讲道义,专用诈谋来取胜,我们不省悟,一切都落入他们的计策之中,幸亏天命没有改变,陛下统帅大军在外,受到全国臣民的拥护爱戴,迎接徽、钦二帝回朝,安抚周边各国,这个大任就由陛下担任了。”甲子日,以李纲兼任御营使。李纲入对说:“现在的国家形势远不如靖康年间,至于当务之急应优先去做的,就是管理河北、河东。管理稍有就绪,这样之后中原可保全,东南可以安定。”高宗认为李纲讲得很好,问谁可以出任两河职务,李纲推荐张所、傅亮。
当时高宗亲笔诏书选择日期巡幸东南。李纲说:“陛下巡幸常驻的地方,以关中为最好,其次是襄阳,建康为最不好。陛下即使不能采用上策,也应当暂且到襄、邓二州,用以表示不忘故都汴京,来维天下人的心念。”高宗便将还京的旨意告谕东、西二京(即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不久高宗的旨意又发生变化, 李纲又极力劝说道:“自古以来中兴的君主,都起兵于西北,这样完全可以占据中原而控制东南地区,起兵于东南则不能收复中原而控制西北,因为天下的精兵健马都在西北。如果放弃中原,岂只是金人将乘机骚扰内地,盗贼也将纷纷起兵作乱,敌兵和盗贼所占据的地盘将跨州连县,陛下要想回到京城,也不可能了,况且想治理军队战胜敌人,迎接徽、钦二帝回朝!更何况陛下曾经下诏,答应留驻中原,百姓都十分高兴敬服,为什么诏书的墨迹未干,就马上失去天大的信用!”高宗认为他说得对。但汪伯彦、黄潜善暗中主张迁都扬州。有人对李纲说:“外面议论纷纷,都说已决定巡幸东南了。”李纲说:“国家的保存和灭亡,在此可见分晓,我当用辞去官职去力争这件事。”
乙亥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归还行在,李纲说:“圣上的意思必定是想罢免傅亮,请交付黄潜善执行,我请求辞职回家种地。”李纲落泪告辞离去。有人对李纲说:“先生在出仕和退隐上很果决,(虽然)是得到了道义,(但)如何对付进谗言的人呢?”李纲说:“我只知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的方法与道理,不被任用时要保全进退的节操,至于祸患并非是我所顾虑的事情。”适逢侍御史张浚弹劾李纲以个人的意见杀宋齐愈,并且控告他招兵买马的罪过,黄潜善、汪伯彦又极力排斥李纲,请高宗把他调离朝廷,于是罢免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张浚依然不停地控告李纲,于是(皇上)将李纲降职为提举洞霄宫。李纲在相位共七十七日。
 
15、 C
【解析】
“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错误。颔联承接首联,诗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应该能够作诗千首,用夸张的手法赞美友人敏捷的才思与高雅的情趣。故选C项。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作品内容、赏析作品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的能力。
16、
①尾联写诗人愿驱策行走迟钝的爬沙螃蟹追赶行走神速的良马,不愿做水中的野鸭。(1分)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形象生动(1分)
②诗人采用比喻,(1分)用“爬沙追历块”比喻鞭策自己向友人学习,又说自己不甘做“水中凫”,活泼有趣;(1分)
③诗人借物抒怀,(1分)抒发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1分)
【解析】
题目要求用尾联印证张镃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即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这个观点。这个观点说明了杨万里诗歌的特点:善于观察自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鲜活有趣地抒情言志。
爬沙的螃蟹、疾行的良马、水中的野鸭都是生活中的事物,诗人却能够将其截取入诗,说明诗人是很善于观察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托物言情,寄托遥深。
“尚策爬沙追历块”,是说像赶着缓慢爬行的螃蟹去追疾行的良马那样,鞭策愚钝的自己去追赶学习才华横溢的友人,“未甘直作水中凫”是说自己不甘做那水中平庸的野鸭。诗人用新奇有趣的比喻,生动活泼地抒情言志,也可体现杨万里诗风之“活趣”。
尾联借物抒怀,包括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志”是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
每点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作品内容、赏析作品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的能力。
【赏析参考】
 “和”某人“韵”:按照其人来诗的用韵而作诗答和;“萧判官东夫”:萧东夫,名德藻,号千巖老人,福建闽清人,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判官是其官职名。
    “离裾”:犹言离襟,亦即离怀、离情。首句交代了作诗之缘由,点明了地点(湘江)、时间(晓月)和事件(与友人离别)。“晡(bū)”: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这句接说,早来别后,去车已远,天色渐晚,犹自伫立望其踪影。力写惜别之情。
 “合”:该当;是揣想意料之词。这句说萧德藻归去,一路上定有很多新诗句。“乘兴”:晋朝王徽之的故事:徽之弃官,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天,夜大雪,他醒来开户酌酒,四望皎然,因起而彷徨;忽然想念戴逵(其时戴在剡(shàn)溪),即便夜乘小船去访他。经宿才到。可是既已到门,不入而返。人问他是何缘故,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世说新语·任诞》)。这句问萧:何时乘兴再来访我?
“眼边”:眼畔;跟前。“俗物”:用晋朝阮籍的故事: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见《世说新语·排调》)杜甫诗:“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这句是说跟前多是些庸俗利禄之辈,令人无聊昏昏欲睡。以此见得越发思念诗友萧德藻。“故人”:指萧德藻。“臞(qú)”,瘦。“何似臞”,瘦到什麽样子了?这句写离别后,友人不知瘦到什么样子了?诗人与友人打趣,既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也从“打趣之语”看出两人关系密切,友谊之深。
“爬沙”:爬,一作杷,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唐韩愈诗:“爬沙脚手钝”。“历块”:良马行走神速。《汉书.王褒传》:“过都越国,蹶如历块”。颜师古注:“如经历一块,言其疾之甚”。后以“历块”形容疾速。这句说自己的才力远不能和萧相比,尚不自量,要鞭策钝材来强追骏足。是谦词,又是壮语。
 “直”:只,仅。“水中凫”:水中的野鸭。辛弃疾《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意思是:宁愿昂首作一匹千里马,也不愿作一只普通的水鸭随波逐流。
这句是说作者不甘心只做一只普普通通的鸭子随波逐流,表达诗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之志,与友人共勉。
17、
(1)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其三》)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徙倚阑干送落晖,年华冉冉恨依依。(陆游《晚春感事·徙倚阑干送落晖》)
【解析】
错、多、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18、D
【解析】
“星星点点”:形容量少且分散。
“星罗棋布”:像星星那样罗列着,像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分布得多而密。后文“泛出一丝春意”说明量不多,故应用“星星点点”。
“探出”:自行出现,同时是小心出现。
“伸出”:张开,伸展。根据前文“悄然生长”,用“探出”更合语境。
“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两者都有“很难分开”的意思。“水乳交融”指混合的各部分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指构成事物的各部分之间没有间隙,像是一个整体。根据语境,用“浑然一体”更加合适。
“脱颖而出”:锥子的整个尖部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才能全部表现出来。
“锋芒毕露”:刀的尖端全部外露,比喻言辞犀利,敢作敢为。比喻锐气和才华显露无疑。也比喻骄傲自负,好表现。原文是说折耳根走出田野百草,逐渐走上了各地餐桌,成为了人们的菜肴,故应用“脱颖而出”,“锋芒毕露”则不合原文语境。
本题考查考生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准确表情达意的能力。
19、B
【解析】
她将新叶周围一锹一锹的泥土挖开,折耳根露出来,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白白的,细细的。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她将新叶周围一锹一锹的泥土挖开”有误,“一锹一锹”修饰“挖开”,不应该做“泥土”的定语,故应改为“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或“她一锹一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挖开”;②“白白的,细细的”应放在“折耳根露出来”后,是形容折耳根的,而非形容根须。
选项A仍存在错误②;选项C仍存在错误①;选项D仍存在错误②。故选B。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判断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20、C
【解析】
文中画横线句使用的是比拟修辞手法。选项A运用了比喻和夸张;选项B运用了借代;选项C运用了比拟;选项D运用了比喻。故应选C项。
本题考查考生对常用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所起作用的分析能力。
21、
①通过交感神经系统
②还存在副交感神经系统
③交感神经系统往往占据主导
【评分标准】三个句子各2分。每句不得超过15字,每超1字扣1分。
第①句:“通过”1分,“交感神经系统”1分;
第②句:“还存在”1分,“副交感神经系统”1分;
第③句:“交感神经系统”1分,“往往占据主导”1分。
【解析】
第①句,“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来维持整个身体的氧气供给”与后文“交感神经系统具有升高血压和心率,从而激活身体的作用”呼应,故该空答案为“通过交感神经系统”;
第②句,依据在后文“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是‘油门’与‘刹车’的关系”,故该空答案为“还存在副交感神经系统”;
第③句,依据在后文“从而使副交感神经系统更加活跃,从而消除了这种主导作用,恢复了平衡”,故该空答案为“交感神经系统往往占据主导”。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简明、连贯表达的能力。
22、
①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人体的许多运转功能。
②这些功能包括呼吸、心跳、血液流动、内脏的运作和温度调节等。
③它们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运转的。
④人体很难感受到其存在。
 
【评分标准】四个短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每句不得超过30字,每超1字扣1分。
【解析】
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长句改为短句主要方法有抽取法、分述法、解说法等。本题运用的是抽取法,即先把句子的主干抽取出来独立成句,然后将长句的修饰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
原句的句子成分划分如下:
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人体很难感受到其存在的)(如呼吸、心跳、血液流动、内脏的运作和温度调节等)(许多)(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运转的)功能。
先抽取句子主干: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许多功能。(补语“着”和定语“许多”无法单独成句,故将其依附到相应的主干成分)
再将三个定语抽取出来,单独成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长句改短句要注意所改短句之间的逻辑顺序。因为主干的宾语是“许多功能”,所以接下来例举有哪些功能,再谈这些功能的运转,最后说人体很难感受其存在。
本题考查考生选择正确句式使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23、【作文解析】
本题为带有写作情境的新材料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导引及写作要求构成。
题目首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建团100周年,学校团委制作了一张宣传画。这个情境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了后面材料解读及对写作导引的理解。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因此,结合题目中创设的写作情境——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不言而喻,题目提供的宣传画是有明确的宣传目的的。在建团100周年之际,借助宣传画这一载体,激发广大青年团员审视过去、思考当下、走向未来,这是考生在审读材料及具体写作必须关注并思考的。
宣传画图文并茂,由一幅图和两段文字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整体材料。
首先是对图的分析。图片的主体为一辆汽车,汽车或许正经过一个岔路口,路边竖着一个路牌,路牌上有两个方向指引,其中一个路牌所指的方向有一个句子——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当然,学生对构图元素的细节、顺序阐释上可有差异,但图的核心意义指向上,应是明确的,那就是图中的文字——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文字蕴含了两方面信息:一是要选对的路,二是要不怕路远。同时根据句子的表达逻辑,尤其是“只要······就······”这一关联词的逻辑关系,两者中更强调路的选择,也就是方向的选择。因此,图片的意义指向是明确的:点明选择正确的道路很重要,要有不怕路远的心理准备。
文字材料由两段组成。一则摘自李白《行路难·其一》,一则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所摘取的诗歌大意为: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
在意象选择上,同样聚焦于“路”,但材料的意义指向与图片有所不同。两句重复的“行路难”,直接指明人生道路的艰难,确实,人生并非是一路坦途、事事顺意的,崎岖、坎坷或是大多数人生之路的常态。更何况,“多歧路”,歧路纷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何选择?都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洞察,正如材料图片中的汽车,也会面对不同的路牌指向。所以,我们不免也会像李白一样,发出“今安在”的呼喊。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里?真正方向是对的路在哪里?面对人生的艰难、歧路的纷杂,李白的发问,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青年的发问。但紧接着,李白并未限于“歧路”的迷茫,而是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振聋发聩之语。“长风”,乘风势之意,风起云涌,风云际会,时代的东风,也是一种时势,有“风”,我们就顺风而起、承势而去,得益于“风”的助推,自然就能更好地“破浪”前行,“破浪”,既得益于“风”的助力,更源自自身面对“浪”的直面与勇毅。所以,尽管李白在前文发出追问,但他坚信“会有时”,面对人生的艰难,歧路的纷杂,这些终将都会克服,真正的大“路”还是有的,也会是到来的,只是在此之前,需要“长风破浪”。当时机具备、大道已有、方向已明之时,自然就能扬起征帆远渡碧海,实现人生的远大抱负。
因此,李白的诗歌与图片中的信息一样,均面临着“歧路”的纷扰。图片通过画外音文字直接作出了一个判断,就是面对“歧路”,要选择对的路。但怎样才能知道哪条路是对的,就图片信息来看,没有作出回答。李白的诗歌为我们如何面对“歧路”,提供了一种应有的态度与应对策略,那就是“长风破浪”,趁着风势,借助风力,敢于“破浪”。简言之,如何解决“歧路”纷杂的困扰呢?如何找到对的路呢?那就要通过对风势的了解,把握社会与时代的走向,把握历史发展的走向,把个人的选择与社会、时代、历史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有敢于“破浪”的勇猛与坚毅,那么,就有可能走上正途,“直挂云帆济沧海”,既成就自我,又助力社会、时代、历史发展。
另一段文字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
这段文字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层次一为: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新时代”“最好时代”“最关键时代”,这些内容都在传达一个信息: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由此顺势引出第二层次: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既然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每一个青年个体,只要与时代同行,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必定会为广大青年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同时,因为这个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能否实现,那就要视乎青年的作为,因此广大青年也就“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路”这一意象,但无一不与“路”相关,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指明广大青年人生之路的方向,那就是与时代同频共振。时代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对的路,那就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个人的选择与民族、国家的发展仅仅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暗示,目标尚未实现,我们广大青年要不怕路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面对“行路难”的困境,但毫无疑问,这不是“歧路”,这是对的路,这是昭示这社会、时代、历史发展方向的光明大道,我们理应“长风破浪”,而后“直挂云帆济沧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图片与两则材料并非是隔离、互不相关的散乱组合,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有机组合。对图片及材料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是区分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尺。三个材料或明或暗,均聚焦于“路”这一核心议题,同时,三则材料又各有分工,丰富了“路”的内涵与意义指向。
写作导引言简意赅,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清晰的思维指向。“意蕴丰富”,提示考生要关注宣传画中的图片及文字材料的应有之意及所蕴含的深层含意,要对材料进行深入解读,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建立材料间的内在关联。“丰富”说明材料中核心意象“路”不是单一理解的,而是立体多层的。“精神上的鼓舞”与“引人深思”,这为考生的审读材料、具体写作提供了思维路径。那么,考生就应该注意,材料中的宣传画究竟有哪些精神上的鼓舞,又带给我们广大青年怎样的现实思考,考生应该把握宣传画的宣传目的及材料的意义指向,作出准确的回答。
综上所述,题目创设了一个具体的写作情境,聚焦“路”这一核心意象,在广大青年面临人生选择这一重要关口,以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为切入口,引导广大青年要走好人生路,要走对的路。在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之时,在规划人生之路时,要通过对社会、时代、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乘风而起,顺势而为,把个人的选择与时代、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怀着“破浪”之勇气,坚定前行,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这应该是广大青年在建团100周年之际的青春宣言,这应该是广大青年在这个时代应有的责任与抱负。砥砺青春,强国有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这也是共青团建团100年来,广大青年先辈在国家存亡之际,在革命斗争之时,以及在新中国建设之中,面对“多歧路,今安在?”作出的回答与选择。接棒前行,新时代、新青年,更应如此。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2022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 2022届广东梅州市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 2022届哈尔滨市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 2021年青岛高三语文二模试题答案
  • 2021年青岛高三语文二模试题
  • 2021年济南高三语文二模试题答案
  • 2021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 高三语文二模试题(2021届北京市西城区)
  • 高三语文二模试题答案(2021届北京市通州区)
  • 高三语文二模试题(2021届北京市通州区)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