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课件
教案
试题
幼教
作文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三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2022年省茂名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85.00 KB
整理时间:
2022-04-22
文件简介:
2022年茂名市高三级第二次综合测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式民主所津津乐道的制度化纠错机制主要表现为新闻媒体利用社会舆论监督施压执政者、竞争性政党制度制约政党擅权营私。与此相适应,纠错机制能否有效运行取决于新闻媒体是否公正客观、政党是否能将国家利益置于党派利益之上。然而,如今的西式民主正与这四个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其纠错机制的运行基础遭到严重侵蚀。
新闻媒体监督缺位。西式民主的惯用话术是将新闻媒体宣扬为“第四权力”,代表民众制衡和监督政府权力。然而,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丑陋双标”不仅戳破其中立、客观和专业的“人设”,更将上层精英操纵新闻媒体追逐政治利益的丑态暴露无遗。其实,新闻媒体的党派政治性早已不是秘密,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就曾指出“广告是报纸中唯一的真理”。只是近来新闻媒体越来越明目张胆地与政党勾结,定向投放带有明显政治偏好的煽动性报道,帮助结盟党派干预乃至操纵选举。企图裹挟民意增加自身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也正在遭受反噬,不同民调显示民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屡创新低,新闻机构的权威性和认可度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可以说,完全商业化和资本化的新闻媒体不仅早已放弃预警西式民主危机的吹哨职责,也丧失了引导民意捍卫民主价值的能力。
政党政治运行异化。竞争性政党制度理论上具有约束执政党行为的功能,但要真正发挥纠错作用,必须以超越党派利益为前提。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都存在被“金钱政治”“否决政治”操控的问题。“金钱政治”操控下的政党政治深谙以金钱获取权力,再以权力维护利益的潜规则,政党向利益集团收取“政治保护费”,再将政治献金投入竞选“购买”权力,整个过程中,国家利益不过是竞选口号,政党利益和政治分肥才是真正奥义。“否决政治”下的政党分权制衡实则为内耗严重的政治斗争,失控的党争全然不顾国家利益,任由政府停摆、国会分裂,导致治理绩效持续下跌。不仅如此,党内政治精英也因选战需要而被重新定义,那些与利益集团关系密切、能够吸引媒体关注的人物受到青睐,执政经验与执政能力变得无足轻重,特朗普等一些政治素人得以平步青云成为党的领袖甚至国家领导人,为政党和政府决断失误埋下严重隐患。经验的匮乏、能力的缺失也使他们很难实现自我纠错。
(摘编自许开轶、韩同赟《失灵的西式民主纠错机制》)
材料二:
长期以来,美国自诩为世界民主的“灯塔”,但日趋严重的政治极化却使得这座“灯塔”日益黯淡。所谓政治极化,是指人们的政治态度趋向政治光谱的两极,分歧较大,甚至严重对立,中间温和的政治态度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分别朝着极右和极左方向发展,民众也日益分裂为支持两大政党的对立阵营。政治极化使美式民主原形毕露,充分显现了它是少数人的民主、缺乏协商的民主、劣质治理的民主。
一般而言,政治参与人数越多,公共决策代表性就越强,也就越接近民主的本质。在美国,人们的政治参与度本来就不高,连影响最大的总统大选,投票率一般仅60%左右,国会议员、地方行政首长等其他选举的投票率更低。而且美国选举大都实行简单多数的胜选规则,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获胜候选人的选票往往不超过50%。这样算下来,获胜候选人所代表的选民很难超过30%。在此背景下,政治极化使得美式民主的代表性更低,公共政策的民意基础更弱,美式民主越来越沦为少数人的民主。
美国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共和党和民主党长期轮流执政。过去一段时期,为赢得选举胜利,美国两党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都趋向中间化,以争取更多选民的认同和支持。1968年竞选美国总统的独立候选人乔治·华莱士曾说,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没有一毛钱的区别。两党意识形态中间化,也意味着政策主张交集重合较多,这样,政党不仅代表基础选民的意愿,而且反映中间选民的意愿,甚至还要兼顾对方政党选民的诉求。但随着两党意识形态趋向两极,各政党都拥抱“基本盘”,越来越代表基础选民的偏好,也就与民主代表多数人的本质要求相偏离。由于美国党内初选制度、安全选区增多、简单多数胜选规则等原因,意识形态越极端的候选人不仅能够在党内选举中胜出,而且往往能够在正式选举中获胜。比如,2016年特朗普打着反全球化、反精英、反移民、反政治正确等极端言论,不仅击败了10多名共和党候选人,而且击败了被大多数媒体和民调机构看好的希拉里。政治极化使美国政治人物在政治选举中不愿倾听中间温和选民的声音,更不愿倾听对立政党基础选民的意见。政党执政后,政治人物或出于选举的考量,或出于意识形态的立场,制定的公共政策往往更加倾向本党核心价值理念,代表支持本党的少数极端民众利益,而非考虑各方面民意,政党的“党派性”取代了“公共性”,公共政策代表性、科学性不足。可以说,政治极化使美国公共政策的民意基础更加薄弱和扭曲。
(摘编自孙存良《政治极化使“民主灯塔”目益黯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应代表民众制衡和监督政府权力的西方媒体并不中立客观和专业,却被上层精英操纵达到追逐政治利益的目的。
B.与利益集团关系密切、能够吸引媒体关注的人物常常成为党内政治精英,有无执政经验与执政能力反而变得不重要。
C.美式民主原本代表性较高,后受政治极化影响变得很低,已沦为少数人的民主、缺乏协商的民主和劣质治理的民主。
D过去一段时期,共和党、民主党意识形态趋向中间化时,政党就不会仅仅代表支持本党的少数极端民众利益,而要考虑各方面民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方新闻媒体具有党派政治性由来已久,因此除了广告,其他所有的报道都不能相信。
B.西方新闻媒体已完全商业化和资本化,无法捍卫民主价值,受到民众的一致唾弃。
C竞争性政党制度在理论上具有约束执政党行为的功能,但在实际上未必能够做到。
D.受政治极化影响,美国政治人物当选后也不会关注温和选民意见,只会一意孤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西式民主“纠错机制的运行基础遭到严重侵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公共政策随政党起伏而反复调整,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
B.西方国家将自己高度道德化,而将非西方国家“妖魔化”。
C.某些政客借纠错之名打击政敌,将纠错异化为政治清算,
D.议员仅凭政党划线,在投票表决中县问立场,不问是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共和党人)执政后,立即动议废除奥巴马(民主党大)政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定的医改方案等政策。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事予以简要评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时间: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多少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朦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叙述武汉撤退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倦容,表达了坚决抗日、抗战必胜的信念。
B.文章写漓江山与水的关系,令人想到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名句。作者这样写眼前景,应该是有所寄托的。
C.文章说“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特意多给他点钱,可栽缝只接受应得的工资。
D.文章中有两处“衣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可见作者对某些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避免夸张、渲染的笔墨,叙事严肃朴素,抒情谦虚诚恳,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全篇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
B.文章回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随意下笔,有感即发,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酿造出来的。
C.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象、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D.文章以“不变”反衬“变”,农夫和手工业者这些普通老百姓不会变,但有些农冠人士却敷衍塞责,玩忽职守,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
8.文章中说“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画横线句)。作者为何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请简要说明。(4分)
9.冯至先生曾经说:“无论在多么暗淡的时刻,《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在我的面前闪着微光,使我生长,使我忍耐。”请结合文本,从风景、人物两方面分析“微光”的内涵。(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因齐人虞将军求见上。上召见,问之。娄敬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封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至于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而诸侯自归之,遂灭殷,为天子。及成王即位,周公相焉,乃营洛邑,以为此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唯其德薄也,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成皋之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毅、渑,其固亦足恃也”。上问张良,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毅、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治/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
B.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
C.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
D.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洛阳,位于洛水之南,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东周、东汉和西晋均建都于此。
B.周公,西周初期大政治家。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且,也称叔且。
C.天府,指土地肥沃物严富饶形势险要的地方。后来天府之国专指四川。
D.赐姓,分赐国姓、赐他姓、赐恶姓几类,文中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武王祖上长期积累德行善政,诸侯归心,于是灭商,成为天子;刘邦则通过战争夺取天下,经历一百余次战争,致使百姓伤亡惨重。
B.周成王即位之后,周公辅佐他。因为洛邑地处天下中心,各地诸侯与四方外夷进献贡品、交纳赋税,到洛邑道路里程相等,于是迁都于此。
C.娄敬通过比喻阐述自己的看法,认为高祖若能占据秦国旧地,这就像是与人争斗,扼住了别人的咽喉而击打其后背了,必定大获全胜。
D.高祖听了群臣之言,仍然犹豫不决,转而询问张良,张良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高祖当天启程,向西进发,决定定都长安,并重用娄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4分)
(2)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4 分)
14.娄敬和张良都认为应定都于长安,但其理由有同有异。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5 -16题。
湖南见真师①
戴复古②
致身虽自文章选,经世尤高政事科。
以若所为即伊吕,使其不遇亦丘轲。
长沙地窄儒衣阔,明月池③干春水多。
天以一贤私一路④,其如四海九州何?
[注]①真师:真德秀,南宋学者,世称西山先生。庆元进士,时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师,对人的尊称。②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③明月池: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④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高度称赞真师,他虽然凭借文章优异出仕,但是政治才能也非常之高。
B.颔联议论,认为真师若得志可胜过伊尹、吕尚,不得志亦可比孔子、孟轲。
C.五句点题,“地窄”“衣阔”形成对比,暗含对真师仅担任地方官的惋惜之意。
D.六句寓情于景,明月池本已干涸,今逢春而水满,其实是将真师比作甘霖。
16.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请问其“忧国伤时”之情在本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荀子《劝学》中说“ ”,也不能超过十步;“ ”,能走到终点是因为不舍弃,所以学习要持之以恒。
(2)韩愈《师说》中“ , ”两句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和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的心理原因。
(3)古典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比喻时光的流逝,或指代知音,或表达不尽的愁情,或以景衬情,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自古以来,博览群书便是很多读书人的追求,成语“ ”常被用来夸赞一个人知识渊博。指尖轻触书页,便有一种满足感、愉悦感。身在原地,思绪却可寻遍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本本书便是一扇扇窗,引导我们欣赏不同的风景,神游大千世界。大文豪苏轼曾“立志读尽人间书”,他确实不曾辜负自己的誓言。因为博览群书,他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履险如夷, 。由此可见,读书的多寡对于一个人的意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是成了许多学子的座右铭。
博览群书固然重要,精读同样重要。理解一篇文章,胜过囫囵吞枣地读完一本书。我认为“读书破万卷”中的关键词不是“万卷”,而是“破”。读书,首先要胸罗万卷,旁搜博采,即“破数量”;其次要 ,熟读精思,即“破内涵”;最后要举一反三, ,即“破万卷”。
言及此,我们不难发现,博览与精读互为表里,互为因果。若精读仅某一类文字,思想必定受限;博览群书而无法吸收为自身养分,也不过是做无用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学贯中西 泰然自若 精雕细琢 触类旁通
B.学富五车 安之若素 精雕细琢 见微知著
C.学贯中西 安之若素 精益求精 见微知著
D.学富五车 泰然自若 精益求精 触类旁通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若精读仅某一类文字,思想容易受限;博览群书而无法吸收为自身养分,也不过是做无用功。
B.若精读仅某一类文字,思想必定受限;博览群书而无法内化为自身养分,也不过是做无用功。
C.若仅精读某一类文字,思想容易受限;博览群书而无法内化为自身养分,也不过是做无用功。
D.若仅精读某一类文字,思想必定受限;博览群书而无法吸收为自身养分,也不过是做无用功。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3 分)
A.“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关系,汤不烫,我一点也不痛。”
B.听到祥林嫂的死讯,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C.盘点盖茨、乔布斯这些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大学毕业实无必要。
D.近体诗要么是律诗,要么是绝句。陆游这首《成都岁暮》是律诗,所以它一定不会是绝句。
22.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6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中说:“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朱光潜先生并举其《无言之美》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道理:“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美式民主原本代表性较高”不对。据材料二第2段“政治极化使得美式民主的代表性更低”,可知美式民主的代表性原来就不高。
2.C
【解析】A.“除了广告,其他所有的报道都不能相信”错。材料一第二段中托马斯·杰斐逊所说的“广告是报纸中唯一的真理”是夸大之辞、戏谑之言,不可全信。B.“受到民众的一致唾弃”与文意不符。材料一第二段中说“不同民调显示民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屡创新低”,可见仍有部分民众相信新闻媒体。D.“美国政治人物当选后也不会关注温和选民意见,只会一意孤行”过于绝对。文中为“政党执政后……制定的公共政策往往更加倾向本党核心价值理念”。
3.B
【解析】B项所述是西方国家美化自身、丑化他国的一贯做法,与题干中所说的“‘西式民主’纠错机制的运行基础遭到严重侵蚀”无关。
4.
①材料,首先指出了美国民主“灯塔”日益黯淡的原因,接着指出了政治极化的含义、美国政治极化的现状及其危害;②然后运用例证法,通过选举参与度不高的事实,得出了美式民主逐渐沦为少数人民主的结论;③最后引用名人名言,回顾了过去一段时期两党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趋向中间化的历史,并着重分析了美国意识形态趋向两极对选举和执政造成的巨大危害。(每点1分,答对3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①特朗普政府动议废除奥巴马政府的医改方案等政策,不是本着民主精神所采取的“纠错”措施,而是政治极化的一种典型反映,是“出新错”乃至于“错了又错”。②特朗普作为共和党政治素人,不可能全面、认真考虑各方面民意,只会以“党派性”取代“公共性”,以达到维护相关垄断集团既得利益的目的。③由此可见,在两党意识形态趋向两极政党政治运行异化、新闻媒体监督缺位等现实情况下,所谓的“西式民主纠错机制”已完全失灵,美国自诩的世界民主“灯塔”也必将日益黯淡。(每点2分。考生应表明观点、阐述理由。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
【解析】“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特意多给他一点钱”不对。选项说法强加因果,作者多给他一点钱,是对裁缝的守时尽力心存感激,想以此略表心意。注意:选项中的“裁缝处境艰难”,不能说是无中生有,当时的裁缝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又值战乱时代,其处境艰难可想而知。
7.D
【解析】“以‘不变’反衬‘变’”不对。选项说法主客颠倒,文章其实是以“那些衣冠人士”的变来反衬普通老百姓的不变,前者为客,后者为主。
8.
①这件夹衣是那位裁缝放弃了休息时间,连夜赶制出来的,凝聚着他的心血。②这件夹衣体现了很多人缺少、而那位裁缝却具备的认真守时的优良品质,这一点让作者心生感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①风景方面:“微光”指漓江山水等自然景物给予作者的启示,人事虽变化,自然却永恒。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是山水维系了作者向上的心情,使作者忍耐,相信抗战必胜。②人物方面:“微光”指像裁缝那样的普通劳动者给予作者的启示,他们认真负责、不计报酬、恪守信用、待人诚恳的品质;滋养了作者的心灵,令作者感动欣慰。(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
【解析】“有德则易以王”与 “无德则易以亡”为对称句式,不能在“以王”前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宾服”是一个词,指归顺、臣服,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最后两句中,“周”作“不能制也”的主语,不能断到上句结尾,据此排除A、D两项。
11.A
【解析】“位于洛水之南”不对,应为“位于洛水之北”。古代地理上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12.B
【解析】“于是迁都于此”不对。原文是“乃营洛邑”,即开始营建洛邑,可见并未立即迁都。
13.
(1)陛下定都洛阳,难道是想要与周朝同等兴盛吗?(“都”“比”“隆”各1分,句意1分)
(2)诸侯平静稳定,可以通过黄河、渭河水路运输天下粮食,向西供应京城。(“漕”“给”各1分,句意2分)
14.
①同:关中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即便天下动乱也足以应对。②异:张良仅从地利方面考虑,娄敬还认识到了民心的重要性。(每点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齐国人娄敬去戍守陇西,途经洛阳,通过本国人虞将军求见高祖。高祖召见娄敬,询问他(对定都洛阳的看法)。娄敬说:“陛下定都洛阳,难道是想要与周朝同等兴盛吗?”高祖说:“对。”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的方法与周朝不同。周朝祖先从后稷受封于邰地起,积累德政善行十余代,到了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时,诸侯自动归附周朝,于是灭掉殷商,成为天子。等到成王即位,周公辅佐他,这才营建洛邑,认为这里是天下中心,各地诸侯前往进献贡品、交纳赋税,道路里程相等。(君主)有德行就容易称王,无德行就容易灭亡。因此周朝兴盛之时,天下和睦融洽,诸侯、四方外族无不臣服;进献贡品交纳赋税;待到它衰弱时,天下无人前来朝见,周朝也无法驾驭。(这)不仅是由于它德行微薄,也因为它形势衰弱啊。如今陛下从丰、沛起兵,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于荣阳、成皋之间作战,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肝脑涂地,父子尸骨暴露于荒野,数不胜数。哭泣的声音还没有断绝,伤残的战士还不能站立行走,就想与周成王、周康王时同等兴盛,我私下里认为(二者)并不相同。况且秦地倚仗华山,濒临黄河,四面都有险隘的关塞作为屏障,(如果)突然间有紧急的情况发生,百万军队可以立即调动齐备。依靠秦地原有的基础,凭借富饶肥沃的土地,这就是所谓的天然府库啊。陛下进入函谷关,在那里建都,崤山以东即使动乱,秦国旧地可以完整地占有。与别人争斗,不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大获全胜的。现在陛下(如果)占据秦国旧地,这也就是扼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其后背了。”高祖询问群臣,群臣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抢着说“周朝统治了数百年,秦朝经历了两代就灭亡。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它的坚固也足以依赖”。高祖询问张良,张良说:“洛阳虽有这样险固的地势,(但)它的中心地区狭山方圆不过几百里,田地贫瘠,四面受敌,(因此)这不是用武之地。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蜀地岷山,肥沃的田野方圆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有胡人草场畜牧的地利。依仗三面险要的地势防守,只用一面向东控制诸侯。诸侯平安稳定,可以通过黄河、渭河水路运输天下粮食,向西供应京城;诸侯发生变故,也可顺流而下,足以转运物资。这就是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的建议是对的。”高祖当天起驾动身,向西进发,定都长安。授官娄敬为郎中,号为奉春君,赐姓刘氏。
15.B
【解析】“可胜过伊尹、吕尚”不对。“即”是“就是”之意,“以若所为即伊吕”意为真师倘若得志,尽展其才,则可比商、周时辅弼重臣伊尹、吕尚。
16.
①诗人通过对真德秀不获大用的惋惜,间接表达了忧国伤时之情。(2分)②真德秀本应担任宰相,辅佐君主,挽救颓势,振兴国家,却只能担任地方官,这其实是国家之不幸。诗人忧念时事,深为朝廷不能心重用贤才,以致国势衰颓而忧虑。(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
(1)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示例一: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或“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示例二: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示例三:钟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惭
示例四: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0.
构成:这一句有两处比喻。“一本本书”为本体,“扇扇窗”为喻体,“是”为比喻词,此处是暗喻;书的内容为本体,“不同的风景”为喻体,此处是借喻。(2分)
表达效果:将一本本书比作子扇扇窗,并将不同书本的内容比作不同的风景,形象地揭示了书籍对于开拓人的眼界、丰富人的心灵的作用,生动贴切。3分)(意思答对即可)
21.D
【解析】A.服务员的回答偷换论题,顾客的“请当心”不是提醒服务员小心烫伤,而是提醒其不要将自己的汤弄脏。B. 鲁四老爷的责备强加因果,祥林嫂的死不由自己做主,与年关时的祝福没有因果关系。C.得出的结论轻率归纳,用少部分大学生辍学而成功的例子无法证明大学毕业没有必要。
22.
①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②从“鱼”“马”等字来看,小篆以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③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材料简析】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较为简短,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说明,具体阐释了“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的观点。这里的“悲剧”,比喻人生、世界中的“缺陷”与“不完美”。朱光潜先生的用意,是帮助青年正确认识人生与世界,正确对待“缺陷”与“不完美”;更为重要的是,以“缺陷”与“不完美”来引发“希望”与“想象”,来提供多种“可能性”,从而激励青年为创造更好的人生和世界而奋斗。换言之,虽有“缺陷”但不止步“缺陷”,虽不“完美”仍应追求“完美”。这也是材料带给考生的主要“启示意义”。
【立意参考】
结合材料,可以有如下立意:①笑看“悲剧”,直面“人生”;②感恩“缺陷”,放飞“希望”;③“完美”“缺陷”,对立统一;等等。考生应结合材料,立足现实,围绕“缺陷”“完美”“希望”等关键词,谈对人生、社会、国家、世界、历史、文化等的看法。不能只抓住材料中的一个词(如“可能性”),脱离材料,大做文章。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河南开封市2022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21年东北三省四城市联考暨沈阳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1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Copyright © 2010-2011
jastkj.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
桂ICP备130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