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一上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81.50 KB         整理时间:2022-02-05
文件简介:
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学科试卷
(完卷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乡土中国》语段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①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②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③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④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⑤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⑥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不能侵犯。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B.礼治秩序下的人们自动地遵守规矩,这种秩序注重修身、克己,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C.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环境可能发生改变,礼治并不足以保证有效地应付随之而来的生活问题。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乡土中国》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社会,“无法”并不意味着无序,这造成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靠社会舆论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C.法律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则不依赖于有形的权力机构,只需依赖传统部落的政治权力。
D.材料一第③段论述传统是值得“保守”的,并在第④段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强化这一观点。
3.作者在论述礼的本质特征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二)写景状物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青涩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北岛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岀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岀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
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岀淸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冬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要用文字找回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原貌,描摹瓦顶蓝天,书写他心目中的北京。
B.作者对北京冬天的气味印象深刻,“冬储大白菜味儿”“煤烟味儿”“灰尘味儿”和大雪的“云中薄荷味儿”,有苦亦有甜。
C.秋天雨后树叶的味道,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也带着作者成长的味道,有忧伤,有怅然。
D.本文与《故都的秋》风格类似,都是表达对故乡季节的喜爱,本文描写气味的目的是诠释不同季节。
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文字生动洗练,写春天水仙时,一个“赶”字仿佛使人感到水仙的善解人意,也暗含着作者期待花开的急切心情。
B.文章写“煤烟味儿”时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孩子们“打出溜儿”时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画面感强。
C.文章写“槐花的香味儿”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北京夏天快乐、恣意的味道写得悠远绵长,令人回味。
D.文章剪裁讲究,详略安排得当,描写冬日京味儿时不惜笔墨,对春秋的气味儿着墨不多,但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特色。
6.本文题目“青涩记忆中的北京味儿”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6分)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一)古诗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从军行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③。
从军行
(唐)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④辞凤阙⑤,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③铁关,今新疆库尔勒附近。④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⑤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7.下列关于上述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两首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李白诗歌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诗中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可看作重要意象。
C.杨炯诗中“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D.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凸显靖边之士的豪迈自信,抒发了保家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8.“兵气拥云间”和“雪暗凋旗画”对战争的描写很精彩,请简要分析其描写角度有何不同。(6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偶园记
(明)康范生①
由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②,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③,则偶园在焉。三面环山,一面距河④。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席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平畴百亩,寓目旷如。
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⑤琅琅,可从枕上听。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⑥,彼何人哉!士不获蚤庸⑦于时,寄一枝⑧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释】①康范生,字小范,江西人明崇祯己卯(1639)举人。生平刚毅自持,见义勇为,抨击时弊,著有《仿指南录》。②④江、河,均指修水河。③武:八步为一武。⑤梵贝,指佛经。⑥祖狄,晋范阳人。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⑦蚤庸:蚤,通“早”;庸,功劳。⑧一枝,出自《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一句。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逾桥而北       逾:越过
B.月夕临风       临:接近、靠近
C.固无足以累之   累:拘系、束缚
D.无裨世用       裨:增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则偶园在焉          则耻师焉
B.有小楼隐见者        崖限当道者
C.士不获蚤庸于时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D.寄一枝以避俗藏身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层次清晰。先写偶园所处的位置,再写偶园周围的山水风光,然后描绘“春霖积旬”和“雪朝凭栏”两种情况下的两幅实景。
B.描写移步换景。以芳草阁为观察点写江霞馆,以江霞馆为观察点写兰皋,以兰皋为观察点写夕揽亭。人走景移,不断展现新画面。
C.作者表态明确。当“客人”建议在园内开凿水池、修建亭台、种上花草、堆上假山时,作者对此予以断然拒绝。因为作者以为这会让自己沉溺安乐。
D.议论层次推进。为阐明不必刻意装饰园子,作者先举祖逖、陶侃论述士人应早建功业,再以贤圣之人的特点说明不能以喜好束缚自己,最后论述刻意装饰将导致的后果。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3分)
(2)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3分)
13.  本文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的“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三、语文积累(32分)
14.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木讷(nè)    罅隙(xià)    着恼(zháo)
隽永(jùn)   楔钉子(xiē)  坍圮(tān pǐ)
B.   国粹(cuì)   卷帙(yì)     椽木(chuán)
蓊郁(wěng)  妥贴(tiē)    恪守(gè)
C.   分蘖(niè)   恐吓(hè)     檄文(xí) 
蝉蜕(tuì)   落蕊(ruǐ)    廿四(niàn)
D.   袅娜(nuó)   棹桨(zhào)   嘻游(xī) 
熨帖(yù)   幽僻(pì)     悉悉窣窣(sū)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①其曲中规(中:合乎)    ②声非加疾也(疾:劲疾)
    ③非能水也(水:游泳)    ④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B.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②正襟危坐(危:高高地)
③纵一苇之所如(纵:放任)          ④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
C.   ①举酒属客(属:嘱托)      ②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
③下江陵(下:顺……而下)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前往)
D.   ①道皆砌石为磴(蹬:石阶)     ②崖限当道者(限:界限)
③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坐)   ④绛皓驳色(驳:杂)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有些领导总是埋怨农民不积极配合,他们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自己的某些做法是否切合实际呢?
B.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西部地区若能大胆创新,乘势而上,就能迅速赶上东部沿海地区,甚至青出于蓝。
C.这些古籍卷帙浩繁,流传久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D.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形势严峻,即使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也难以做到一叶知秋。
17.下列各句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知识明确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B.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的老师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不足挂齿,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C.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D.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译文: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或者被日光照着,或者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1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除了名,还有字、号,如韩愈字退之,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对人有尊称敬称,如“苏子愀然”“君问归期未有期”“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的“子”“君”“父”都是这样的用法。
B.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一书大部分为荀子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D.古人纪年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晦”、十五称“望”。
19.理解性默写(15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                ,               ”。
(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             ,             。
(3)《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4)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
(5)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                    。
(6)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7)从槐树叶底,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8)《鹊桥仙》中说牛郎织女短暂的相会远胜世人无数次的相聚的两句是:              ,             。
(9)《静女》中说并非彤管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两句是:            ,        。
(10)采之欲遗谁?               。
20.《乡土中国》知识填空(2分)
社会结构模式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
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
主张自我主义
主张个人主义

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依靠“法”维持这一格局
四、语言文字运用(7分)
21. 文中划线句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4分)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浸染。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防范和警惕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出现断层。
第一处:                      改为                     
第二处:                      改为                     
22. 仿照例句修辞手法,以“她的笑声”为对象,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仿写: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微信公众号一篇《一个寒门士子之死》刷屏朋友圈,无数人的转发使这篇文章瞬间席卷网络。这篇阅读量达“10万+”的爆款文章,赚足了读者的眼泪,也使杜撰该文章的自媒体赚足了流量,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某网讯,今年5月,xx地市积极组织开展视频直播农产品带货活动,先后举行了20多场“‘流量扶贫’村村行” “‘流量扶贫’年货大集”等活动,线上交易额高达1500万元,极大地解决了疫情造成的农副产品滞销的难题。
“流量”越多,获得关注的机会也越大。10万+转发量、100万+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流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
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C。A项认识是片面的,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是不同点;B项描述的是“理想的礼治秩序”的特征,但后文提到了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D项,材料①最后一段提到“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但并未说“只有乡土社会满足这一前提”,表述绝对。
2.B。A项“……这造成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错,因果倒置。根据原文“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可知,“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以才‘……不影响社会的秩序’”;C项“部落”也属于有形的“政治权力”,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D项,“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说法错误,曲解了引用的目的,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3.答:①引用论证:第④段中引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与颜渊关于“仁”的讨论,强调了“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从而突出“礼”是个人从内在主动做出的自我约束;
②对比论证:第⑤段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了比较,“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突出了“礼是从内限制人的”,从“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强调“礼”有甚于道德,并不需要靠社会舆论,是靠“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③举例论证:举“曾子易箦”的例子说明遵从“礼”的人在独处时也会自我约束,“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4.         D。“本文描写气味儿的目的是诠释不同季节的”有误,“味儿”就是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状态,这些味儿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散发在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代表着北京的地域文化,目的是书写他心目中的北京。
5.B。写“煤烟味儿”时没有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6.①记忆中的北京味儿,随季节变迁而变化,春有水仙花的香味,夏有槐花的香味,秋叶飘零有股酽茶的苦味儿,冬有储存大白菜的霉烂味儿等。
②这些味儿与作者的童年相伴,是作者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的开始。它们一一烙印在“我”的青涩年华里,清晰而又深刻。这些记忆中的味儿有苦亦有甜,带着作者成长的味道。
③表达作者对老北京的深切的怀念,以及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也是重建自己的一座精神家园。
7.D(“凸显靖边之士的豪迈自信”错,杨炯诗歌中主人公是书生不是“靖边之士”。)
8.(1)“兵气拥云间”偏重从正面写战争场面。“拥”呼应“鸣”,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3分)
(2)“雪暗凋旗画”偏重从侧面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3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酌情给分。)
9.B此处解释为:碰到,面对
10. B(A、第一个“焉”,代词,那里;第二个“焉”,语气助词,无意。C、第一个“于”,介词,解释为“在”;第二个“于”,介词,解释为“比”。D、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第二个“以”,介词,解释为“在”。B、 两个“者”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1.D(A“雪朝凭栏”是假设的情况,所写的不是实景。B“芳草阁”“江霞馆”“兰皋”都不是观察点。C作者并非“断然拒绝”,“唯唯否否”是虚与应付的态度。)
12.(1)不一会,有一艘小艇从桥下自东而来,顺着河岸向西行驶,波纹荡漾,才知道是水。
(2)积雪压在它的上面,径直匍匐在庭下;太阳出来了,残雪消融,(它们)就有序地慢慢挺直起来。
13.(3分)
①本文中苏轼的话构成类比论证;
②以“书画寄物”类比“园亭”“清娱”,以书画“视如粪土”推出偶园“着意简饰”“无裨世用”。
14.C (A隽永juàn  揳钉子    B卷帙zhì  妥帖  恪守kè   D嬉游   窸窸窣窣)
15. C  ①属:劝请 ②茫然:旷远的样子 ③下:攻占 ④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A全对    B②危:端正     D②限:门槛  ③居:停留)
16. B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不适合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关系,指的是落后超过先进。使用对象错误。(A反躬自省: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C卷帙浩繁:帙,用布帛制成的装书的套子。卷帙,书籍或篇章。形容书籍或篇章多而纷繁。  D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17. C
A①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行动不犯错误了。
B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②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D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18.B (A“苏子”是自称。  C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D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朔”,最后一天称“晦”。)
19(15分,每空1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4)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5)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6)酣眠固不可少
(7)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8)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9)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1)所思在远道
20(2分)
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提到“私人的道德”即可给分)
②依靠“礼”维持这一格局(提到“礼”可给分)
21.第一处:“防范和警惕”改为“警惕与防范”;第二处:“家书文化在内的”改为“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共4分。一处2分,修改错误不得分)
22.仿写:她的笑声,仿佛秋日明媚灿烂的阳光似的。(仿用通感修辞,“笑声”为听觉,应转化为非听觉,如“一幅画”“阳光”等。)(3分)
【古诗参考译文】
(一)
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二)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由北边的外城门外,有一座桥横跨修水河面,是我乡的人所称的凤林桥。过桥向北,沿河向西走几百步,偶园就坐落在那里。(偶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左右的寺庙都靠近园子,大多长满了苍老的樟树、修长的竹子、高大的梧桐和茂密的柳树。在竹柳之间有一座隐约可见的小楼叫芳草阁。站在高处眺望远处,西山飘来清爽之气,令人倍感舒服。向下看是澄静的江面,明媚的阳光倒映在水中,从竹影柳阴中看它们,像是金玉铺地,眼睛不能遍赏。不一会,有一艘小艇从桥下自东而来,顺着河岸向西行驶,波纹荡漾,才知道是水。春雨绵绵,连着下了十多天,秋江正涨水,楼边的小洲小岛都淹成一片湖海。游玩的画舫可直达门槛下,门前高大的垂柳,在江流中露出树梢。西山百尺老樟,(人)可攀着树枝而上,如果是在有雪的早晨倚着栏杆(远眺),(则见)群山皎洁,月夜临风,四望凄清;向南望见临渊阁、东山寺,都仅是点缀而已。
由芳草阁向北面是江霞馆,馆中门洞重重,长长的秀水河江(仿佛)在茶几和席具之间,用护卫的矮墙分开,让波光可以清晰的透射过来,隔壁园子的翠竹高达千寻,随风飘舞,杂乱的挤在台阶前;积雪压在它的上面,径直匍匐在庭下;太阳出来了,残雪消融,(它们)就有序地慢慢挺直起来。
由江霞馆向北面,是块叫兰皋的高地,环境幽深适宜隐居,山凹的坡上有座小楼,可以远眺北华山。山下是一片平坦的方圆百亩的土地,放眼望去很是开阔。
由兰皋转向西面,是夕揽亭,开窗朝东看,芙蓉、柏树、栗树都很值得开诚相对。和附近的寺院观音阁仅隔一墙,清晨、傍晚的钟声、鼓声,足以引发人们的深深思索;清朗的念佛声可以在床上清楚地听到。
上述的种种,都只是名号存在,历经风雨,于是庄重严肃地把 “偶园”二字写在上面。
有一个客人教我在楼前开凿水池,在水池上修建亭子,在栏杆内种花,在庭院前堆上假山,我哼哼哈哈虚与应酬,但心中并不赞成。祖逖渡江击楫,陶侃日运百砖,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士人在现实中不能早建功劳,寄居一地来躲避世俗和藏匿自身,难道是自愿如此吗?况且贤圣之人不拘泥外物,而能与时俱进,所有的喜好本来就不能够束缚他们。苏轼在写给舅舅的书信中说道:“书画寄托物欲,我看它只是粪土。”这话如果不是苏轼就不能说,不是苏轼就不肯说,不是苏轼就不敢说。书画尚且是这样,更何况是其他的东西呢?园亭本来是专用来清心娱乐的,如果刻意装饰,免不了会让自已沉溺安乐,无益于社会。即使人的心灵,又有多少被山水花木所约束的呢!保全这个园子的本来样子,希望它不成为我的累赘。偶然拥有了这座园子,也就姑且偶然为它记下上面这些意思罢了。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