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一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湖北十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77.50 KB         整理时间:2021-12-17
文件简介:
湖北十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题共10页,共22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与试卷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
中国从漫长的农耕文明中走来,然后快速步入工业文明的,因此,深刻认识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在文化上的差异,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无疑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耕时代,其主体是立足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农耕文化。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土地具有稳定性,土地生产的过程同样具有循环式的稳定性,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收获,年年如此,无需月月创新、年年变革,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特征。
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的。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天人合一”思想,其副产品则是对天地以及土地主的依赖顺从意识。与“天人合一”思想相联系,天地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和普惠万物的无私大爱,给人以德性上的启迪。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法自然之德,都可以说是源于天地大爱对人德性的启迪。
农耕时代家族集群式生产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的家族集体观念。与西方的社会文化、国家文化不同,它更多表现为亲情文化、家族集体文化。其副产品则是等级观念与家长制。
工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是无所不包的所有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不断从大自然中获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人定胜天的观念,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而不是顺应、和谐。这种人定胜天的天人对立观念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力量过分自信基础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这在工业时代前期表现得比较明显。这种自信也反映出工业时代文化的特质:肯定人的欲望,张扬人的个性,崇尚创新和竞争而不是压抑个性以求稳定。这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强调稳定性等思想观念。
在工业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发展。比如,货币使商品的交换变得便利、自由,人与人直接的依附关系因货币的介入而变成人与人通过货币发生间接关系,拥有货币便可以提高人实现欲求的程度和自由度(尤其是物欲的自由),从而促进自由观念发展。再如,货币的等价性使人们在拥有等量货币时获得价值上的平等,从而促进平等观念发展。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等级秩序等的忠孝文化有着明显差异。
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容易导致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贱货而贵德”等价值观形成极大反差。
农耕时代文化与工业时代文化也有许多共同性与契合点。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建设实现融通,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顺应时代发展、体现中国精神、具有世界视野的先进文化。
(摘编自许建平《在融通中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工业文化的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农耕文化,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C.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使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稳定,这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崇尚创新和竞争有明显的区别。
       D.农耕时代对大自然的依赖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副产品是对天地以及土地主人的依赖顺从意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集体观念和家长制、等级观念的形成,都与中国农耕时代家族集群式的生产方式有关。
       B.工业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形成了对自身力量的过分自信,人们相信“人定胜天”,也崇尚创新和竞争。
       C.货币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后,人与人之间直接依附关系被冲淡,从而促进了自由民主观念的发展。
       D.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的等价性使人们在拥有等量货币时获得价值上的平等,从而促进平等观念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耕时代文化与工业时代文化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当今时代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定胜天”的观念胜过“天人合一”。
       B.中国传统文化虽注重亲情,但忠孝文化里的等级观念和家长制,会在一定程度阻碍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的传播。
       C.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贱货而贵德”等价值观纠正工业时代的拜金主义。
       D.农耕时代文化与工业文化具有共同性与契合点,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实现融通,成为顺应时代发展、具有世界视野的先进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王永志:“大总师”飞天梦
李舒亚
    一户贫农家的孩子,起初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不曾想命运却推着他的梦想越走越远,他也逐渐成长为中国高科技重大专项——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终在他的引领下成为现实。这位总设计师就是王永志。
    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的老房村,他们家主要靠租种财主家的土地和外出打工为生,他通过观察富人家孩子背着书包打雪仗的行为得到启示: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1952年,王永志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开始了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留学岁月,1961年3月王永志婉言谢绝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克里莫夫想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挽留,登上了归国的国际列车。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到中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形容自己成了“那个总在探索的人”,永远在研究最前沿的新型号。
    1988年底,仍停留于纸上谈兵的“长二捆”,凭着三页草图拉到了第一单大买卖。美国休斯卫星公司愿委托中方发射一颗澳大利亚卫星,条件是火箭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发射试验,否则,不仅中止合同,还要中方赔偿100万美元。
    1990年6月30日,“长二捆”火箭如期屹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候发射。7月16日,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长二捆”直上云霄,一举发射成功,实际运载能力超过设计值,达到9.2吨。从此,中国火箭不仅进入国际市场,火箭运载能力还翻了近两番。
   “我们用别人的钱,赚了外汇,发了工资,还发展了高科技!”追忆起人生中这段难忘的经历,老人高兴得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发射场。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两个月后,王永志被正式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
    尽管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任务,但王永志坦言:“载人航天工程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作为总设计师,王永志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比美俄起步晚了整40年,什么样的方案才能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
    在王永志的主持和建议下,专家们研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设想: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设舱段组合式的空间站。他的核心理念是:不能保守,又要可靠;既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国外航天的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更要融合现代先进技术。
    整整7年,王永志带领中国载人航天队伍默默奋战, 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才开始为人们所关注。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太空勇士”杨利伟走出舱门向人们挥手致意……那一刻,王永志落泪了。他说:“在我的一生中,这样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是极少的。我最引以为豪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现在,王永志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的领军人物。他说:“我也是年纪越大才越体会到,一个人再能干,他能干多少年、多少事呢?”他寄语年轻人:“勤奋加机遇等于成功。不要羡慕我们这代人赶上了这么多好机会,如今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大,机会天天有,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准备好,机会就是别人的,不是你的。”
(摘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它的总设计师是王永志院士。
(摘自“百度百科”)
②王永志指出,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太空有许多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资源,人类为了社会进步和生活,需要不断扩大活动领域。载人航天活动,就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  
(摘自《神舟飞船总师王永志:“伯乐”钱学森指导我一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高度评价了王永志所取得的成就,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同时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王永志事迹的具体介绍。
       B.出身贫寒的王永志通过观察富人家的孩子得到启示: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他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有求学的机会。
       C.王永志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感到自豪,也为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缺乏领军人物感到担忧。
       D.王永志认为,要大力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因为它是扩大人类活动领域、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
5、文章的正文部分是如何选择组织材料的?这样选择组织材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6、王永志院士能够成为中国“飞天梦”的“大总师”是有原因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丰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详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8.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平庸
       C.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11.下列各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叙述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B.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柳宗元提出来的。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所谓的“古文”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
       C.“说”是古代以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D.《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别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1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5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②,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此诗为大历元年(766年)冬作者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四川军阀混战。
        ②卧龙,指葬于此的诸葛亮。跃马,指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的公孙述。
1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中“岁暮”指冬季,“短景”指冬天日短。一个“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颔联的鼓角声,表明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的不太平,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C.作者深夜不寐,听到野外传来众多家庭的哀哭声,也听到几处渔人樵夫唱起少数民族的歌谣。
       D.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E.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为虚实对比,用远处的明朗雪光、灿烂星河、悠长渔歌等美景,跟眼前边地人民饱受战乱的苦难日子作鲜明对比。
15.“三峡星河影动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时局背景,分析有何象征意义?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
(2).朱自清《松堂游记》中说: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文中化用《琵琶行》的名句 :“        ,        。”
(3).《蜀道难》中借黄鹤、猿猴难越来形容蜀地山高的语句是:“        ,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并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订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
(2)青岛这所高校辞退保洁工作人员,让学生承担宿舍楼的保洁工作,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3)陕西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消息称,上官婉儿千字墓志铭为千字楷书,记载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行文采用春秋笔法,文学色彩浓重,溢美之词较多。
(4)梵高留存下来的作品有千余幅,凡是与梵高有关的作品都炙手可热,成了到荷兰的游客必览之作。
(5)如今,不少单位的墙上都挂着各种服务承诺,字里行间尽显温馨,读起来如坐春风。
(6)严肃查处各类严重违纪案件,充分显示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激发了我党激浊扬清、反腐肃贪的强大正能量。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教育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对象包括决策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普通公民。
       B.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宽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将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升空,9月9日科技人员开展发射前的总装和测试。
       C.无纸化办公这么多年,投诉信息的传递,就是按几个键的事,需要如此大张旗鼓地在工商部门内部单独设置一个处理这类信息的办公场所吗?
       D.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影响下,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以上,出境游客约5亿人次,周边国家将率先受益。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3分)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①  走到哪里,  ②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③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___④__全世界, ⑤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__⑥__,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有人读书,只随便翻翻就抛开;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末一个字才罢。①  ,但永远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多少部书呢?②  ,若只是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是要区分书籍的轻重缓急的,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③  ,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考查的。
①                        
②                         
③                        
21.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8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插秧歌
后梁·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根据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联想和感悟,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除诗歌以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阅读(每小题3分,9分)
1.A(结合文本内容“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可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工业文化的发展”错误。)
2.C(结合文本内容“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发展”可知,选项因果关系不当。)
3.A(“‘人定胜天’的观念胜过‘天人合一’”不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3分)A (B.“他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有求学的机会”属于臆测.C.“也为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缺乏领军人物感到担忧”不合文意,原文只是说“现在 ,王永志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的领军人物”. D.“它是扩大人类活动领域、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说法错误,相关链接中说的是“载人航天活动,就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
5、(4分)①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②以有关“载人航天”的事迹为主,同时辅以其他事件,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③文章中引用传主的话语,突出传主形象,也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读性.(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
6、(5分)①思考人生,改变命运:通过观察富人家的孩子得出启示: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②热爱祖国:放弃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机会回国.③勇于探索:他形容自己成了“那个总在探索的人”,永远在研究最前沿的新型号.④善于抓住机会:他赶上并抓住了国家大力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机会,并寄语年轻人要做好抓住机会的准备.⑤对载人航天事业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载人航天活动,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每点1分,任意答出四点即可得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4分)B、E (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后文更没有对海家的详细介绍。C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8.(4分)(1)有经济头脑,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2)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3)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答一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9.(6分)示例:
①情节结构上,贺家一对母子回来祭祖时“大大方方”地“走正门”是作者借海爷之口补叙出的重要情节。(2分)
②在人物形象上,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进贺家祠堂祭祖,与贺家其他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2分)
③在主题上,“走正门”的孩子到祠堂祭祖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最终高官得坐,衣锦还乡,从而彰显了小说主题。(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3分)B(庸:怎么,哪里)
11.(3分)B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应是韩愈提出的。)
12.(3分)C (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
13.(10分)
(1)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着他,以他为师。(5分)
(2)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齿、乃、及、其各1分,句子通顺1分)(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5分)D、 E(D项,“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E项中的“虚实对比”错,解释中的景与人也不构成对比。)
15.(6分)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2分)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分)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善假于物也  (1分)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分)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3分)C(1)城下之盟:语出《左传•桓公十二年》,本意是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抵挡不住,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和约。后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使用正确。(2)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使用正确。(3)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使用正确。(4)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使用不正确。(5)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使用不正确。(6)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使用正确。)
18.(3分)C(A.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概念有交叉,不合逻辑;决策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普通公民,概念也有交叉,不合逻辑。B.成分残缺,应为“开展……总装和测试工作”。D.“超过”与“以上”重复)
19.(3分)B(题中原文为: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或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甚至全世界 ,但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因此,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20.(5分)①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②然而有些书是研究某种学问时必须细读的;③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第①句根据后面“但水远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可知两种方法都对;第②句根据后面“若只是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可知,此处应该填入要细读。第③句需要根据前后的句子,前面的句子是“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后面的句子“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可填“哪几本书只要翻翻”。)
21.(6分)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由我们进行加工,扫描图书并制作成电子书。然后检查电子书的质量,结清费用,完成交接手续。
四、写作(60分)
22.请参照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给分建议:①阅卷切入分45分。②字数不足时,600字以下,每100字计5分;600字到800字之间酌情扣分;③阅卷要有区别分,谨慎判高分、满分。
2、写作提示:根据诗歌内容,可从两方面立意:一是退是为了进,以退为进是一种策略;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知退是一种修养。
3、立意提示:①退亦进;②进与退的智慧;③进退中成就大气人生;④退步原来是向前;⑤后退是前进的另一种姿态。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