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九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同步练习有答案及解析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54.32 KB         整理时间:2021-05-29
文件简介:
23《出师表》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中道崩cú( ) 裨补阙漏( )
陟罚臧否( ) 行阵和睦( )
攘除奸凶( ) 不xiè( )于内
益州疲bì( ) 咨诹善道(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2)诚宜开张圣听( )
(3)引喻失义( )
(4)不宜异同( )
(5)愚以为宫中之事( )
(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7)先帝不以臣卑鄙( )
(8)猥自枉屈( )
(9)由是感激( )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以光先帝遗德( )
(2)恢弘志士之气( )
(3)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4)北定中原( )
(5)恐托付不效( )
(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7)此皆良实( )
(8)攘除奸凶( )
(9)亲贤臣,远小人( )
(10)苟全性命于乱世( )
4.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5.根据要求填空。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一致。
(2)文中揭示西汉兴隆原因的句子是“ , ”。
(3)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 ”。
(4)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6.填空
诸葛亮(181—234),字 ,琅玡阳都(现在山东沂水南)人,是 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隐居隆中, 三顾茅庐始出。辅助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建立蜀汉。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刘备死后,他尽心辅佐后主刘禅,数次北伐,最后因病卒于军中。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称赞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的代表作有《 》《 》等,他还曾发明孔明灯、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的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
(2)悉以咨之 悉:
(3)晓畅军事 晓:
(4)战胜而不予人功 予:
(5)镇国家,抚百姓 镇: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9.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汉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汉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汉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10.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异同?


三、拓展阅读
【2019年中考江苏淮安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1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申 父 母 之 戒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
②意与日去____________
③乐人之乐 _____________
④数郡毕至_____________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1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1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23《出师表》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中道崩cú( ) 裨补阙漏( )
陟罚臧否( ) 行阵和睦( )
攘除奸凶( ) 不xiè( )于内
益州疲bì( ) 咨诹善道( )
【答案】殂 bì zhì hang rǎnɡ 懈 弊 zōu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裨”:弥补,补救。读“bì”。“行阵”:指代军队。“行”读“háng”。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殂”“懈”“弊”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2)诚宜开张圣听( )
(3)引喻失义( )
(4)不宜异同( )
(5)愚以为宫中之事( )
(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7)先帝不以臣卑鄙( )
(8)猥自枉屈( )
(9)由是感激( )
【答案】(1)古义:时。今义:秋季(2)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3)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意义(4)古义:偏指“不同”。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5)古义:自称的谦词。今义:愚笨,傻(6)古义:伤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7)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8)古义: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今义:卑鄙;下流(9)古义:感动奋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解析】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解答此题,应牢记辨别古今异义词的三种方法,即字义分析法、字音分析法、字形分析法。常见的古今异义类型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具体到此题,需结合词语的具体语境和课下注释进行理解。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以光先帝遗德( )
(2)恢弘志士之气( )
(3)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4)北定中原( )
(5)恐托付不效( )
(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7)此皆良实( )
(8)攘除奸凶( )
(9)亲贤臣,远小人( )
(10)苟全性命于乱世( )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2)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3)名词用作动词,长草(4)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5)动词用作名词,托付的事情(6)奸,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善之事(7)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8)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9)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10)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解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作答此题,应熟练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然后结合具体句子和句意,进行识别和理解。
4.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答案】(1)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2)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 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3)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自耕种,只求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4)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5)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句子。作答此题,应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识记重点语句。
5.根据要求填空。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一致。
(2)文中揭示西汉兴隆原因的句子是“ , ”。
(3)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 ”。
(4)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答案】(1)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2)亲贤臣 远小人(3)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4)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地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陟”“臧”等字词的书写。
6.填空
诸葛亮(181—234),字 ,琅玡阳都(现在山东沂水南)人,是 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隐居隆中, 三顾茅庐始出。辅助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建立蜀汉。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刘备死后,他尽心辅佐后主刘禅,数次北伐,最后因病卒于军中。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称赞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的代表作有《 》《 》等,他还曾发明孔明灯、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答案】孔明 三国 刘备 陆游 出师表 诫子书
【解析】注意联系七八年级已学知识,温故知新。
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的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
(2)悉以咨之 悉:
(3)晓畅军事 晓:
(4)战胜而不予人功 予:
(5)镇国家,抚百姓 镇: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9.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汉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汉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汉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10.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异同?


7.【答案】(1)给予
(2)全部,都
(3)通晓,知晓
(4)给予
(5)镇守
【解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遗”:给予。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予”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给予”之意,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8.【答案】(1)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2)项羽虽然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解析】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下词语的翻译,能:有才能。是以:因此。所以:……的原因。还有“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被动句的翻译。
9.【答案】C
【解析】C项,对(甲)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应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宫中”之事,向宠管理“营中”之事。
10.【答案】相同之处:①都重视人才;②都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不同之处:诸葛亮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而汉高祖更看重才能。
【解析】本题为比较阅读。主要考查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的相同之处可从都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用人所长等方面作答。而不同点可分别从诸葛亮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和汉高祖更看重才能等角度作答。
【参考译文】
汉高祖刘邦说:“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高起等人回答说:“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与天下人共同分享利益。而项羽妒忌有功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他不授功,攻占了土地也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率兵百万,战必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项羽虽然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三、拓展阅读
【2019年中考江苏淮安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1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申 父 母 之 戒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
②意与日去____________
③乐人之乐 _____________
④数郡毕至_____________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1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1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答案】
11.申/父母之戒
12.①使……增长 ②离开 ③以……为乐 ④全,都
13.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1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 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枳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15.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 “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教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解析】
11.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申 父 母 之 戒”意思是“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句中“申”是动词,所以根据语法特点停顿为:申/父母之戒。
1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意与日去”翻译为“意志随岁月而流逝”,“去”意思是“离开”。“乐人之乐”翻译为“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乐”意思是“以……为快乐”。“数郡毕至”翻译为“几个郡县的人都来了”,“毕”意思是“都”。
1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中“以”意思是“用”,该句属于倒装,语序应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据此翻译即可。(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夫”属于句首发语词,没有意义,语序正常,据此翻译。(3)“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这是一个省略句,应为“吾常为之寒心”,“是以”意思是“因此”,“效”意思是“效仿”。据此翻译。
1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甲文中可知“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都提到了“宁静”的作用,宁静对于学习和修养身心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理解作答。
15.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特点。甲文采用的是对比论证,“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将“静”与“躁”进行对比,突出了“静”的意义。“遂或枯落”用到了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乙文首先用到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马严和马敦的事例,并将二人与龙波高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做人要厚道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ppt课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出师表》《诗词曲五首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