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九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92 MB         整理时间:2021-12-11
文件简介:
甘肃省武威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甘肃省武威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开展以“走进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春节溯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①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jīng huāng shī cuò。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dǐyù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
jīng huāng shī cuò dǐ yù

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窜(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觅食人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B.在画线句①中,加点词“殷商”“祭祖”“热闹’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C.根据文意,文中提到的“春节”“元且”和“年”的日期是同一天。
D.画线句②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之间属于因果关系。
2. ◆端午飘香
下列书法作品都是描写端午香粽的诗句,对字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 图1是小篆,字形呈长方形,笔画复杂,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富有古风古韵。
B. 图2是隶书,字形多呈扁宽,蚕头燕尾,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相对平直方正的笔画。
C. 图3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给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D. 图4是草书,字形端正,笔意行云流水,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潇洒畅达。
3.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武威人在端午节吃油饼子卷糕的习俗流传已久,具体从哪个年代开始还需进一步考证。
B. 在齐白石的《端午图》中,将咸鸭蛋、雄黄酒粽子等端午节应景之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C.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因其人格高洁,使之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
D. 据一些专家考证:端午节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4. ◆中秋团圆
中秋节到了,小明要通过微信给远方的姑姑发一张祝福图片,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 B
C D
5. 依据下图,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中秋节放假安排。

6. 小明一家从兰州回平凉过中秋节,请你根据下表,以小明的口吻就出入兰州的最佳时间向爸爸提出建议。
出程车流量较大收费站
路线名称 收费站名称 通行压力较大时段
G22青兰高速 兰州东收费站 9:00—13:00
G22青兰高速 平凉东收费站 9:30—13:00
返程车流量较大收费站
路线名称 收费站名称 通行压力较大时段
G22青兰高速 兰州东收费站 11:00—20:00
G22青兰高速 平凉东收费站 16:00—18:30

7. ◆佳节感怀
默写古诗文。
(1)中秋佳节总能引发人的无限思绪。苏轼与其弟苏辙分隔两地,惆怅中他仍怀有“______,___”(《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在这样的佳节里充满着痛苦与矛盾,发出“___?英雄末路当磨折”(《满江红》)的慨叹;辛弃疾面对中秋夜的良辰美景,只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_____”(《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春社日是古代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陆游在《游山西村》就描摹了这样的风俗:___,___。
(3)除了以上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文?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 ____,____。
二、阅读(6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觉醒来是早晨
沈石溪
当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紧盯着你,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独坐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漂流,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狂风恶浪吞噬掉的恐惧感?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那时我刚读完初一,升初二,因家庭迁居,换了一个新学校。开学第三天,数学老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很顺利地就把题目全部做好。第二天一公布成绩,我得了满分,而同桌那位眉清目秀的班长乐嘉秋才得了九十九分。当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秦老师宣布完分数,同学们向我投来美慕的目光时,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
就在这时,乐嘉秋站起来说:“秦老师,沈石溪同学是因为作弊才得了一百分的,昨天考试时,他先是问我借橡皮擦,后来又说忘了带量角器,一会儿又说钢笔没了墨水……几次三番找寸借口偷看我的试卷,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正成绩。”
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变得簸箕大。是的,我向她借过文具,但我扪心自问,两只眼睛始终规规矩矩。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
教室里静得像关严了门的冷冻仓库,我惶惑地四下望去,只看见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叮蜇我。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秦老师,企望她能主持公道。秦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沈石溪同学,我要告诉你,你的眼睛生得很大,嗯,还有点儿漂亮,但如果把一双大眼睛用来偷看别人的试卷,那漂亮的大眼睛就变得不漂亮了。”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虚得很,腰也弯下来了,背也驼下来了,脖子也缩下去了。我想,我不该这么窝囊的,我没做错什么,应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遗憾的是,我本来就腼腆,只会像个口吃患者似的反复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
这以后,我一上数学课就无端地紧张,脖子僵硬地扭向一边,唯恐乐嘉秋又怀疑我偷看她作业什么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秦老师那张表情生动的脸,猜测她是不是对我转变了看法,我竖起耳朵谛听四周的同学有没有在说我的坏话,而老师讲什么我一句也没能听进去。我的数学成绩急速滑坡,到了期中考试,我才考了四十八分。秦老师拿着考卷,愠怒地说:“我想,这才是你真正的成绩!”
这不及格的期中考试成了一条有力的反证,证明我在那次摸底考试时确实偷看了乐嘉秋的试卷。
当天夜里,我失眠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给人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比定音锤,我却一锤子敲出了刺耳的噪声;我想,我怕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秦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坏印象了,我这辈子算是让乐嘉秋给毁了;我想,我应该用粉笔在她背上画条蛇,隐喻她就是专门害人的美人蛇……
我脑子特别活络,一秒钟就可以想出一千个坏点子来,可我从来胆小如鼠,不敢付诸行动。我想,要是我正在做报复她的坏事时,突然被人发觉,岂不是铁证如山地证明我曾经偷看公过她的试卷?
唉,怎么办?怎么办?我觉得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片黑暗,眼睛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泪水滂沱……
突然,我发现奶奶蹑手蹑脚走到我床边,慈祥地摸摸我的额头,附在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奶奶,一觉醒来是早晨!”
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她老人家并不知道我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不来询问、追究,只是把一个信念传授给了我,而这个信念是她用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练就的生命结晶。
奶奶的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里,爷爷、父亲先后入狱,她和我母亲一起,靠给人绣花,靠典卖极有限的家当,靠捡食菜皮,苦苦支撑这个家。在凄风苦雨的漫长岁月里,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口头禅,像一根结实的精神拐杖,支撑着她一趟又一趟由绝望走向希望。
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放下你的忧伤,把折磨你的困境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睁开双眼,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早晨,生机勃勃,充满着新的希望。
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
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来到学校,我不再理会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专心致志地听秦老师主讲课,把巨大的精神包袱卸下来,当成柔软的坐垫坐在屁股底下了。我的数学功底本来就好,一发奋,掉下来的成绩很快就嗖嗖往上蹿。
到了期末考试,临考数学前,我十分平静地要求秦老师允许我临时调换一下座位,我的理由是,我不希望同学们对我产生新的误会。得到秦老师首肯后,我在讲台旁独坐一桌,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我的心就像早晨清新的空气,透明得没有一丝杂质,潜心演算每一道考题,我做得又快又好,第一个交卷,又是一个漂亮的满分!不知是上帝的故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乐嘉秋又是九十九分。
寒假里有一天,我一清早到小菜场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正巧遇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乐嘉秋迎面走来。我衣衫褴褛,两只手沾满鱼腥,羞于见人,想扭头装着没看见,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
“人嘛,总有误解别人的时候,也总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
“我好后悔,我一直想……想对你说声对不起。”
“别别,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嗯,一觉醒来是早晨。”
初中毕业后,我离乡背井,多少次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卷进是非的漩涡,多少次面临人生的绝境,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这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于是,我便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于是,我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于是,我奇迹般地走出沼泽,战胜绝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选自《爷爷的糖人》,有删改)
8. 根据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9. 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10. 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1. 你怎样理解“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典”字诀,为文章增光添彩
梁衡
什么是“典”?就是典故、典型、经典。
典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过去的人和事,二是过去书上讲过的话。这些东西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它们有的已转化为成语,有的是人们熟悉的句子、故事。我们写文章时可以拿来作为案例,或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这样文章就显得厚重,作者也显得有学问且风趣幽默。
典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书本中。所以要多读书,“肚子里要有货”,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典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明典,一种是暗典,还有一种作为起兴的作用,我们把它叫作兴典。
明典就是明明白白地引用过去的典故和文字,典故可以是历史书上的,也可以是文学作品里的,或者是民间流传的,总之是人们所熟悉的。
我的文章《觅渡,觅渡,渡何处?》里面,讲到瞿秋白被杀害以前,他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把自己的心路历程仔细地剖析了一遍。他是一个很坦诚的人,那怎么表现他的坦诚呢?这里就用了一个典故:项羽乌江自刎。
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
哲人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用项羽自杀的典故来比喻秋白自己解剖自己。
再举一个描写生活的例子。汪曾祺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他有一篇文章写家乡的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在这里,他把清朝袁枚《随园食单》里怎么吃高邮腌鸭蛋拿来作为一个典故,这个鸭蛋一下就有本钱了,文章也就有了厚度。所以大家读这一小段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读文化,用典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厚度。
暗典就是 。我的文章《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里,有这样一段。
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一百零八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显然是化用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暗典。
第三个比较难理解,但是确实在文章里会用到,我把它叫作“兴典”。我们写诗歌的时候有一种修辞手法叫比兴。“比”就是明确的比喻,“兴”就是起一个开头,顺着这个往下说。
有一首长诗叫《王贵与李香香》,因为用的是陕北民歌的体裁,里面有很多比兴。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作者先说山丹丹花,这有比,也有兴的作用。
现在的网络段子也会用比兴,比如,“春眠不觉晓,天天在变老。时时寻开心,月月领社保”就是一种兴的手法,上句只是为了引出下句,轻松愉快幽默。
如果在文章写作中用一个典故来引出下文,这就是“兴典”手法。比如,1939年,毛泽东对陕北公学即将要上前线的学员讲话,其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有意思。他说,姜子牙要下昆仑山,元始天尊给了他杏黄旗、方天印、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要出发上前线,我也要赠给你们三样法宝,那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姜子牙的三样法宝和战士们上前线毫无关系,但毛泽东给学员的同样是“三样法宝”。毛泽东用姜子牙的“三样法宝”来起兴,这就是兴典,显得非常幽默。
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一张名片,用典更像一张隐藏的名片。但是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用大家熟悉的著名的经典;二是不可太多,多了以后就是“掉书袋”,特别是如果用的典太生僻,读者就烦了。
(选自《梁衡21堂作文课》)
12. 根据上下文,在文章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13. 指出下面文段中的用典方法,并分析此处用典的具体作用。
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14.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文章中用典,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使文章显得厚重,也可以使作者显得有学问且风趣幽默。
B. 作者在讲明典、暗典、兴典时,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样做既便于读者理解,又能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C. 瞿秋白写了《多余的话》,在文中用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汪曾棋写了《端午的鸭蛋》,在文中用了袁枚吃高邮腌鸭蛋的典故。
D. 本文首先讲什么是典,典包括哪些内容,典从哪里来;其次重点分析典的使用方法;最后提出用典的原则。
15. 请任选一种用典方法写一段文字。(照抄本卷材料不得分,80字以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比出郭
(4)以不时至,去矣
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 相与步于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 以书邀余入山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9. 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20.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
残梦 陆游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名著阅读(8分)
21. 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完成题目。
街上越来越热闹了,祭灶的糖瓜摆满了街,走到哪里也可以听到“糖来,糖”的声音。祥子本来盼着过年,现在可是一点也不起劲,街上越乱,他的心越紧,那可怕的二十七就在眼前了!他的眼陷下去,连脸上那块疤都有些发暗。拉着车,街上是那么乱,地上是那么滑,他得分外的小心。心事和留神两气夹攻,他觉得精神不够用的了,想着这个便忘了那个,时常忽然一惊,身上痒刺刺的象小孩儿在夏天炸了痱子似的。
祭灶那天下午,溜溜的东风带来一天黑云。天气忽然暖了一些。到快掌灯的时候,风更小了些,天上落着稀疏的雪花。卖糖瓜的都着了急,天暖,再加上雪花,大家一劲儿往糖上撒白土子,还怕都粘在一处。雪花落了不多,变成了小雪粒,刷刷的轻响,落白了地。七点以后,铺户与人家开始祭灶,香光炮影之中夹着密密的小雪,热闹中带出点阴森的气象。三街上的人都显出点惊急的样子,步行的,坐车的,都急于回家祭神,可是地上湿滑,又不敢放开步走。卖糖的小贩急于把应节的货物掏出去,上气不接下气的喊叫,听着怪震心的。
(1)选段中“可怕的二十七”指的是什么事?
(2)祭灶这一天,祥子拉着曹先生回家时,被侦缉队的一个人跟上了,这个人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让祥子的希望再次破灭?
三、作文(60分)
23. 围绕“秋叶”,写一段抒情文字。不少于100字。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甘肃省武威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开展以“走进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春节溯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①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jīng huāng shī cuò。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dǐyù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
jīng huāng shī cuò dǐ yù

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窜(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觅食人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B.在画线句①中,加点词“殷商”“祭祖”“热闹’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C.根据文意,文中提到的“春节”“元且”和“年”的日期是同一天。
D.画线句②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之间属于因果关系。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jīng huāng shī cuò”写作“惊慌失措”,dǐ yù写作“抵御”。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遂”读suì,“窜”读cuàn。
(3)本题考查对语法知识的掌握。
ABD.正确。
C.有误,根据“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可知,元旦是公历1月1日。
故选:C。
【解答】答案:
(1)惊慌失措;抵御
(2)suì;cuàn
(3)C
【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2. ◆端午飘香
下列书法作品都是描写端午香粽的诗句,对字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 图1是小篆,字形呈长方形,笔画复杂,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富有古风古韵。
B. 图2是隶书,字形多呈扁宽,蚕头燕尾,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相对平直方正的笔画。
C. 图3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给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D. 图4是草书,字形端正,笔意行云流水,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潇洒畅达。
【分析】本题考查对字体的识别和字体特点的理解能力。识别的时候要认真仔细,牢记各种字体的根本特点。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字形端正”是楷书的特点,图4是行书,不是草书。
故选:D。
【点评】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以欤侧代替平整;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以圆转代替方折。
3.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武威人在端午节吃油饼子卷糕的习俗流传已久,具体从哪个年代开始还需进一步考证。
B. 在齐白石的《端午图》中,将咸鸭蛋、雄黄酒粽子等端午节应景之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C.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因其人格高洁,使之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
D. 据一些专家考证:端午节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有误,缺主语,删去“在……中”;
C.有误,“因其”“使之”表意重复,删去“使之”;
D.有误,句式杂糅,删去“的节日”。
故选:A。
【点评】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①看主干,缩句。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②看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③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④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
4. ◆中秋团圆
中秋节到了,小明要通过微信给远方的姑姑发一张祝福图片,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语文知识的积累。
A.图片是春节的祝福图片;
B.是元宵节的图片;
C.是重阳节图片;
D.中秋节图片。
故选:D。
【解答】答案:D
理由:中秋节赏月,花好月圆。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5. 依据下图,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中秋节放假安排。

【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仔细观察图表可知,9月19日至21日是中秋节放假时间,9月18日是周六,原为休息日,因中秋放假调休继续上班。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解答】答案:
示例:9月19日至21日放假调休,9月18日(周六)继续上班。
【点评】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
6. 小明一家从兰州回平凉过中秋节,请你根据下表,以小明的口吻就出入兰州的最佳时间向爸爸提出建议。
出程车流量较大收费站
路线名称 收费站名称 通行压力较大时段
G22青兰高速 兰州东收费站 9:00—13:00
G22青兰高速 平凉东收费站 9:30—13:00
返程车流量较大收费站
路线名称 收费站名称 通行压力较大时段
G22青兰高速 兰州东收费站 11:00—20:00
G22青兰高速 平凉东收费站 16:00—18:30
【分析】本题考查提建议。仔细观察图表,尽量避开出行高峰。提建议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建议要中肯,符合实际情况,让人信服,乐意接受。
【解答】答案:
示例:爸爸,为了避开高速公路拥堵,我们离开兰州时应在早上九点以前,或者下午一点以后。我们返程到达兰州时最好在早上十一点以前,或者晚上八点以后。您觉得呢?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7. ◆佳节感怀
默写古诗文。
(1)中秋佳节总能引发人的无限思绪。苏轼与其弟苏辙分隔两地,惆怅中他仍怀有“______,___”(《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在这样的佳节里充满着痛苦与矛盾,发出“___?英雄末路当磨折”(《满江红》)的慨叹;辛弃疾面对中秋夜的良辰美景,只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_____”(《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春社日是古代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陆游在《游山西村》就描摹了这样的风俗:___,___。
(3)除了以上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文?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 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俗子胸襟谁识我;直下看山河(注意“婵娟”“襟”的写法)
(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注意“箫”“冠”的写法)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意“曈”的写法)
【点评】默写古诗文,要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在背过古诗文的基础上,理解含义,把握意蕴,还要做到正确书写,不出现错别字
二、阅读(6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觉醒来是早晨
沈石溪
当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紧盯着你,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独坐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漂流,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狂风恶浪吞噬掉的恐惧感?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那时我刚读完初一,升初二,因家庭迁居,换了一个新学校。开学第三天,数学老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很顺利地就把题目全部做好。第二天一公布成绩,我得了满分,而同桌那位眉清目秀的班长乐嘉秋才得了九十九分。当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秦老师宣布完分数,同学们向我投来美慕的目光时,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
就在这时,乐嘉秋站起来说:“秦老师,沈石溪同学是因为作弊才得了一百分的,昨天考试时,他先是问我借橡皮擦,后来又说忘了带量角器,一会儿又说钢笔没了墨水……几次三番找寸借口偷看我的试卷,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正成绩。”
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变得簸箕大。是的,我向她借过文具,但我扪心自问,两只眼睛始终规规矩矩。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
教室里静得像关严了门的冷冻仓库,我惶惑地四下望去,只看见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叮蜇我。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秦老师,企望她能主持公道。秦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沈石溪同学,我要告诉你,你的眼睛生得很大,嗯,还有点儿漂亮,但如果把一双大眼睛用来偷看别人的试卷,那漂亮的大眼睛就变得不漂亮了。”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虚得很,腰也弯下来了,背也驼下来了,脖子也缩下去了。我想,我不该这么窝囊的,我没做错什么,应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遗憾的是,我本来就腼腆,只会像个口吃患者似的反复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
这以后,我一上数学课就无端地紧张,脖子僵硬地扭向一边,唯恐乐嘉秋又怀疑我偷看她作业什么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秦老师那张表情生动的脸,猜测她是不是对我转变了看法,我竖起耳朵谛听四周的同学有没有在说我的坏话,而老师讲什么我一句也没能听进去。我的数学成绩急速滑坡,到了期中考试,我才考了四十八分。秦老师拿着考卷,愠怒地说:“我想,这才是你真正的成绩!”
这不及格的期中考试成了一条有力的反证,证明我在那次摸底考试时确实偷看了乐嘉秋的试卷。
当天夜里,我失眠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给人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比定音锤,我却一锤子敲出了刺耳的噪声;我想,我怕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秦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坏印象了,我这辈子算是让乐嘉秋给毁了;我想,我应该用粉笔在她背上画条蛇,隐喻她就是专门害人的美人蛇……
我脑子特别活络,一秒钟就可以想出一千个坏点子来,可我从来胆小如鼠,不敢付诸行动。我想,要是我正在做报复她的坏事时,突然被人发觉,岂不是铁证如山地证明我曾经偷看公过她的试卷?
唉,怎么办?怎么办?我觉得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片黑暗,眼睛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泪水滂沱……
突然,我发现奶奶蹑手蹑脚走到我床边,慈祥地摸摸我的额头,附在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奶奶,一觉醒来是早晨!”
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她老人家并不知道我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不来询问、追究,只是把一个信念传授给了我,而这个信念是她用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练就的生命结晶。
奶奶的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里,爷爷、父亲先后入狱,她和我母亲一起,靠给人绣花,靠典卖极有限的家当,靠捡食菜皮,苦苦支撑这个家。在凄风苦雨的漫长岁月里,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口头禅,像一根结实的精神拐杖,支撑着她一趟又一趟由绝望走向希望。
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放下你的忧伤,把折磨你的困境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睁开双眼,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早晨,生机勃勃,充满着新的希望。
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
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来到学校,我不再理会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专心致志地听秦老师主讲课,把巨大的精神包袱卸下来,当成柔软的坐垫坐在屁股底下了。我的数学功底本来就好,一发奋,掉下来的成绩很快就嗖嗖往上蹿。
到了期末考试,临考数学前,我十分平静地要求秦老师允许我临时调换一下座位,我的理由是,我不希望同学们对我产生新的误会。得到秦老师首肯后,我在讲台旁独坐一桌,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我的心就像早晨清新的空气,透明得没有一丝杂质,潜心演算每一道考题,我做得又快又好,第一个交卷,又是一个漂亮的满分!不知是上帝的故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乐嘉秋又是九十九分。
寒假里有一天,我一清早到小菜场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正巧遇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乐嘉秋迎面走来。我衣衫褴褛,两只手沾满鱼腥,羞于见人,想扭头装着没看见,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
“人嘛,总有误解别人的时候,也总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
“我好后悔,我一直想……想对你说声对不起。”
“别别,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嗯,一觉醒来是早晨。”
初中毕业后,我离乡背井,多少次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卷进是非的漩涡,多少次面临人生的绝境,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这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于是,我便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于是,我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于是,我奇迹般地走出沼泽,战胜绝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选自《爷爷的糖人》,有删改)
8. 根据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9. 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10. 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1. 你怎样理解“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的含义?
【分析】本文记叙了“我”考试被老师和同学误会作弊,影响学习、情绪低落时受到奶奶的安慰鼓励,而后发奋学习,再得满分与同学解除误会的事,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和对奶奶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与赞美。
【解答】(1)本题考查情节概括。读文本可知,本文的第2段至第6段写了考数学“我”得了一百分,遭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怀疑。第7段至第16段写了成绩下滑,奶奶鼓励“我”。题干中给出的“考试满分,已师生怀疑”“成绩滑坡,奶奶鼓励”即是以上情节,所以横线处的补充情节需从下文内容中概括。第17段至第18段写了“我”精神饱满的努力学习,数学再一次考了满分。第19段至22段,写了在菜场“我“帮奶奶替被人刮鱼鳞,与班长偶遇,她主动跟“我”道歉。以上两部分的内容可分别概括为:刻苦学习,又得满分;菜场偶遇,班长致歉。
(2)本题考查插叙内容和作用分析。文中在写“我”数学考了满分被同学老师误会,奶奶鼓励“我”之后,又在第14段插叙了奶奶在丈夫、儿子入狱后,苦苦支撑这个家的艰辛,突出了奶奶历经人生风雨洗礼后的坚强和豁达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为下文写“我”重拾自信发奋读书等情节作了铺垫。
(3)①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咀嚼”的意思是“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文句中指“我”不断的揣摩奶奶说的“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酣然入睡”的意思是“很舒适地进入梦乡”,写“我那天睡得踏实舒服,意思是指“我”明白了奶奶的“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的内涵,是要“我”重拾信心,看到明天的希望,从而使我如释重负。②本题考查从描写角度句子赏析。“跑过来打招呼”是动作描写,“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是神态描写,“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是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乐嘉秋对“我”表示歉意时的难为情,体现了她对自己当初嫉妒“我”、质疑“我”而愧疚以及知错就改的坦诚。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本文先写了“我”到了一个新学校数学考了满分而遭同学和老师怀疑,“我”因此而一蹶不振,成绩下滑。奶奶的“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朗而重拾信心,进而努力学习,数学又一次得了满分。本题围绕“遇到不顺要敢于面对,勇往直前,看到未来的希望”进行解答即可。示例:人生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阻碍,困境面前不要一蹶不振,要敢于面对,重拾信心,因为希望就在前方,迎接我们的会是美好的未来。
答案:
【答案】1. ①发奋学习,再得满分②菜场巧遇,班长道歉
2. 插叙了奶奶不幸遭遇和艰苦人生,表现出奶奶饱经风霜的练达与睿智,为下文“我”的改变做铺垫。
3. ①“咀嚼”本意是用牙齿磨碎食物,这里指“我”反复品味奶奶的那句话。酣然入睡,是说“我”睡得香甜,这是“咀嚼”的结果,表明“我”理解了奶奶那句话的深刻哲理,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②本句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嘉秋向“我”道歉时的样子,表现出她的惭愧和勇于承认错误的真诚。
4. 示例:人生总会遭遇挫折甚至面临绝境,我们要更新心境,放下忧伤,卸下精神上包袱,乐观、坦然面对困境,一觉醒来,我们就会恢复自信和勇气。黑夜总会过去,明天更加美好。(意对即可)
【点评】解答梳理情节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典”字诀,为文章增光添彩
梁衡
什么是“典”?就是典故、典型、经典。
典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过去的人和事,二是过去书上讲过的话。这些东西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它们有的已转化为成语,有的是人们熟悉的句子、故事。我们写文章时可以拿来作为案例,或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这样文章就显得厚重,作者也显得有学问且风趣幽默。
典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书本中。所以要多读书,“肚子里要有货”,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典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明典,一种是暗典,还有一种作为起兴的作用,我们把它叫作兴典。
明典就是明明白白地引用过去的典故和文字,典故可以是历史书上的,也可以是文学作品里的,或者是民间流传的,总之是人们所熟悉的。
我的文章《觅渡,觅渡,渡何处?》里面,讲到瞿秋白被杀害以前,他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把自己的心路历程仔细地剖析了一遍。他是一个很坦诚的人,那怎么表现他的坦诚呢?这里就用了一个典故:项羽乌江自刎。
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
哲人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用项羽自杀的典故来比喻秋白自己解剖自己。
再举一个描写生活的例子。汪曾祺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他有一篇文章写家乡的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在这里,他把清朝袁枚《随园食单》里怎么吃高邮腌鸭蛋拿来作为一个典故,这个鸭蛋一下就有本钱了,文章也就有了厚度。所以大家读这一小段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读文化,用典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厚度。
暗典就是 。我的文章《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里,有这样一段。
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一百零八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显然是化用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暗典。
第三个比较难理解,但是确实在文章里会用到,我把它叫作“兴典”。我们写诗歌的时候有一种修辞手法叫比兴。“比”就是明确的比喻,“兴”就是起一个开头,顺着这个往下说。
有一首长诗叫《王贵与李香香》,因为用的是陕北民歌的体裁,里面有很多比兴。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作者先说山丹丹花,这有比,也有兴的作用。
现在的网络段子也会用比兴,比如,“春眠不觉晓,天天在变老。时时寻开心,月月领社保”就是一种兴的手法,上句只是为了引出下句,轻松愉快幽默。
如果在文章写作中用一个典故来引出下文,这就是“兴典”手法。比如,1939年,毛泽东对陕北公学即将要上前线的学员讲话,其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有意思。他说,姜子牙要下昆仑山,元始天尊给了他杏黄旗、方天印、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要出发上前线,我也要赠给你们三样法宝,那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姜子牙的三样法宝和战士们上前线毫无关系,但毛泽东给学员的同样是“三样法宝”。毛泽东用姜子牙的“三样法宝”来起兴,这就是兴典,显得非常幽默。
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一张名片,用典更像一张隐藏的名片。但是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用大家熟悉的著名的经典;二是不可太多,多了以后就是“掉书袋”,特别是如果用的典太生僻,读者就烦了。
(选自《梁衡21堂作文课》)
12. 根据上下文,在文章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13. 指出下面文段中的用典方法,并分析此处用典的具体作用。
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14.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文章中用典,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使文章显得厚重,也可以使作者显得有学问且风趣幽默。
B. 作者在讲明典、暗典、兴典时,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样做既便于读者理解,又能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C. 瞿秋白写了《多余的话》,在文中用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汪曾棋写了《端午的鸭蛋》,在文中用了袁枚吃高邮腌鸭蛋的典故。
D. 本文首先讲什么是典,典包括哪些内容,典从哪里来;其次重点分析典的使用方法;最后提出用典的原则。
15. 请任选一种用典方法写一段文字。(照抄本卷材料不得分,80字以内)
【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开篇以设问形式,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接着说明什么是典,典包括哪些内容,典从哪里来,重点分析典的使用方法;最后提出用典的原则。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补写。从第四段看,本段概括讲明了典使用的三种方法,对下文有总领作用,接下来,五至十四段说明的是明典的使用,十五至十七说明的是暗典的使用,十八至二十二段说明的是兴典的使用,最后一段说明用典的好处和原则。文章文总分总结构,而在分述部分,每一层的第一句话都是说明本典的内涵。本题就是要求填写应说明暗典的内涵的句子。什么是暗典呢?从本层所举例子“‘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显然是化用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暗典”来看,暗典,就是化用典故。
(2)本题考查用典及作用分析。文章介绍了三种用典的方法:明典就是明明白白地引用过去的典故和文字;暗典,就是化用典故;兴典就是用比兴手法引出下文。习主席的这段话里面的“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一句,直接引用古人的文字,属于明典的使用。其作用从“正所谓”的内容看,无论是大鹏还是骐骥,都不是凭借单一的力量,可见习主席引用此文,是为了说明“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从第六段“我的文章《觅渡,觅渡,渡何处?》里面,讲到瞿秋白被杀害以前,他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把自己的心路历程仔细地剖析了一遍。他是一个很坦诚的人,那怎么表现他的坦诚呢?这里就用了一个典故:项羽乌江自刎”,可知,用“项羽乌江自刎“典故的是“我”,而非瞿秋白。
故选:C。
(4)本题考查阅读写作。任选一种用典方法即可,注意字数。用明典,要直接点明典故或引用经典文字;用暗典,要体现特点;用兴典,要突出比兴手法。
示例一:用明典。李白诗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胸怀大志,勇往直前,奋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示例二:用暗典。那天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悄悄拿起来讲台上的一支笔,突然,老师将那支笔猛然向我砸过来,我大吃一惊,结果那支笔砸在了正在睡觉的同桌头上,同桌马上惊醒了。我不由得感叹:落笔不是无情物,化作飞镖提精神。
示例三:用兴典。马上中考了,班会课上,班主任刘老师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科举落第,却成为一代文豪,凭得是对文学的执着和生活的热爱。你们现在要中考,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答案:
(1)示例一:不明说,暗暗地用一个典故。
示例二:不直接弓|用典故,而是化用典故,让典故暗含其中。
(2)明典。文段中总书记明确地引用古籍里的文字,说明“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3)C
(4)示例:作为学生,我们要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吾日三省吾身”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善于反省,且知过必改,才能不断进步。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比出郭
(4)以不时至,去矣
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 相与步于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 以书邀余入山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9. 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房屋,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句意: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只是。
③句意:等到出了城。比:等到。
④句意:(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去:离开。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者:名词,的人/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可不译;
B.于:介词,在/介词,在;
C.以:介词,用/连词,因为;
D.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重点词语:庭下,指庭院中的月光。空明,清澈透明。盖,原来。句意: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②句中重点词语:是,这。霁,放晴。可,可以。句意: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之时,用“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而《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美景,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和内心欢愉的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答案:
(1)①考虑,想到②只是③等到④离开。
(2)B
(3)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②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4)《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20.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
残梦 陆游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分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广西贺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德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湖北省鄂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浙江省衢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 2021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21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山东省东营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 湖南省邵阳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 湖北省恩施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 2021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