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课件
教案
试题
幼教
作文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九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河北2018—2022年五年中考语文真题古诗鉴赏汇编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整理时间:
2022-11-22
文件简介:
一、诗歌鉴赏
(2018·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
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
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
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2019·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试卷第 1页,共 4页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4.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2020·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5.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6.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2021·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试卷第 2页,共 4页
试卷第 3页,共 4页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
8.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
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
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
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
边塞诗中的佳作。
(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
①布白似雪,吴
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
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
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
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11.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
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参考答案:
1.D
2.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
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
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
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D 项表述错误,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
式。高学教育。
2.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
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
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句诗中“卷”、“飞”、“渡”、“洒”、“挂罥”、
“飘转”一组动词,使诗句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
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3.C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
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2)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
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
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
怀乐观而旷达。
【解析】
3.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C.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
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
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故选 C
4.考查对名句的赏析能力。这两句写了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
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
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
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
答案第 2页,共 4页
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作答即可。
5.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6.诗人自己登楼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
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了诗人
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榨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高学教育。
【解析】
5.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解释其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描述时要忠
实于原句。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
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根据这些词的理解描述,如,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
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6.
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结合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发挥联想和
想象,体会作品情境。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
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
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
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
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
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前两句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
不平之气;后两句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7.岑参
8.(1)交代了诗的体裁——是歌行体,是送别诗;(2)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
送别好友武判官;(3)点出了送别的背景——下雪天。
9.B
【解析】
【分析】
7.
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
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
感情。
8.
考查对诗歌标题的理解。题目中的“白雪”,交代了差别的环境背景;“歌”表明体裁是古体诗
中的歌行体;“送武判官归京”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整体来看,诗题还隐含着对友人的依
依惜别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 项,“将梨花比作雪花”有误,应该是“将雪花比作梨花”。
故选 B。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
11.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
10.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
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
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11.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
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
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
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
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
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据此
回答即可。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2021年贺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1年贺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中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2019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版
2019年广西北部湾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版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Copyright © 2010-2011
jastkj.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
桂ICP备130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