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者文摘

“双减下”读读《给教师的建议》

时间:2021-12-06 23:31:44  来源: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集大成者。他那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成为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他的名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已家喻户晓。《给教师的建议》是杜殿坤根据我国教师的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同时选取苏氏其他著作中一些精彩的条目,汇集而成的,也包含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部既有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理论分析的佳作。

三十年前,一位前辈向我推荐了《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那时只粗略浏览了一遍,留下印象不深,感觉有些建议离我太遥远,在应试教育下是做不到的。当时还曾想:如果苏氏工作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会写这种思想的书吗?几年后当我再次读这部著作,苏氏的这些教育思想、理念总会久久地在我眼前浮现。这些思想不但离我们不遥远,而且离我们太近了,具有经久不衰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现将其中较深刻的几点体会辑录如下:


1、关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苏氏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我们面前首先是能够教育的,必须使学习成为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而不容许出现那些对自己感到什么都学不好,什么都干不好的学生的歧视。因为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将来他们也将成为社会的公民,而社会的每一个公民又都是平等的,他们有权利享受人生的幸福。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境界!现实中,教师却是对优秀的学生呵护有加,对学习有困难的是更多的指责,甚至不顾其人格和尊严。那种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往往只是在报告上听听罢了。

“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苏氏的这段话在告诫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每个个体的差别,客观决定了不是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我们不可能都拿一百分去要求。教师要做的是,每个学生此刻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关于提高教学质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如果教师到了面对学生的时候才来挑选正确表达思想的词句,而且有时候还说得词不达意,那么学生就要费很大的劲来领会所讲的东西,做不到透彻地理解。”“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老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对苏氏来说,掌握知识就是使周围世界的事物、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掌握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即:学生感到了知识是他进行智慧努力的结果,他自己去获取知识,同时找到运用知识的领域,从抽象真理再过渡到接触新的具体事实。这种教学质量观已经大大超越了过去了五六十年后的当今教育。我们当今的教学质量观,却还是以考分来评价教师,以考分来选拔学生。无怪乎有些人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会感慨说被中国的教育欺骗了16年。我想如果苏氏现在还在,知道我们这样在操作,将会出一本怎样的建议书了。

在小学阶段,知识跟技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孩子们首先学习读、写、观察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课堂的各个环节里都包含着积极的活动,孩子们写字,阅读,自编和解答应用题,测量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等等。在小学的课堂教学里,教师应努力把抽象概念的含义讲清楚。对于那些死记硬背的没有理解的东西,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检查从来不出那种要求学生原样复述课本内容和教师原话的题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进行独立思考、对比、比价和解说。他们出的复习题让学生进行复习,是要求他们能运用知识。学生要进行研究和概括,不是把教科书从头到尾地念,而是在里面去寻找重点知识,在进行了这样的复习以后再来回答问题,就不是单调乏味地复述了,学生可以手拿书本,引经据典地来论证自己的思想。在这种学习中,手拿书本来回答问题,比起试卷考试来,那可是困难得多了。这些教育思想多么值得我们去反思啊。

读完这本书,我更多地在想,如果让我们这样去做,我们能做到、能做好吗?

3、关于教师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这跟认真地用功地学好功课并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过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为什么太多的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难道我们每天上课只是按照教科书把要讲的东西准备好,甚至于把要讲的内容和顺序都记住?这种完成任务型的课堂如何能够体现“焕发生命活力”?要想克服这种现象,要想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一名科任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着深厚的知识功底,相对来说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当然,有些初当教师的人会认为,自己的学历比现在所教的学生高出好几截,应该没有问题吧!恰恰是这样的想法造成了几年后,教师的眼里就只剩了所教的教材知识!这也是很多教师不思进取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象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所以,“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因此,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广度与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增强智慧;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教师还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起来,成为教育能手、教学高手,读书更是不二之选!

教师要成为一个思考者,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我们需要读书,要读有意义的书,读有思想的书,读能开拓视野、明晰思维的书。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放弃那些肤浅的、以情节的离奇、语言的华丽来取悦读者却其实是麻痹读者思维的读物;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要知道,就时间而言,其唯一的作用是淘汰不好的作品,因为只有真正的佳作才能经世长存。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读一些经典,只有读这些经典,才能真正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才能让我们的思想经受更激烈的碰撞。让我们从这些经典中学会思考,让我们的思考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自己的第一精神需要。一个爱书的人,一个会读书的人,必定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细致地思考。”

上面仅是本人读了后的几点粗浅的体会,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启发,比如作为一个教师的素养问题,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问题,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学生记忆力的培养问题等等。如果你感到也希望有点启发的话,那么我建议你也去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我相信,一定会给你以更大的启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